2019-07-26 閱讀次數: 1286
規劃:人力資源的規劃是否具備,對于已有的人員的配置是否已經做好?規劃是夠是匹配業務來做的,規劃的內容能否滿足業務變化的需要?市場上的人員儲備是否能夠支撐規劃的內容?如果市場上儲量不足,用什么方式來解決?
如果規劃沒有確定,很可能做很多冤枉的工作,今天辛辛苦苦招到的人,明天業務部門不需要了;突然出來一個緊急崗位,說要2周到崗。。。面對這樣的情況,自己心里的苦只有經歷的人才懂。當然規劃要和業務部門一起,得能夠規劃的出來才行,如果全面的規劃做不出來,有部分重點的規劃也總比沒有好
招聘任務分解:招聘項目啟動時,如果招聘量比較大,需要招聘團隊合作進行,招聘團隊中的人員分工、配合,整體的招聘計劃制定、落實,出現問題的調整,提高招聘效率的辦法,出現問題的解決
應聘者感受度提升:作為與應聘者首先接觸的招聘HR,在應聘者的眼里,就代表著公司的形象,在從第一次接觸開始,各種與應聘者接觸的細節,都會影響對公司的整體感知。
應聘者會從招聘預約通知方式(郵件、電話、微信)是否合理、面試過程是否合理(是否讓面試人員等太久,崗位是否匹配、面試官的面試能力)、面試后的接觸溝通等各個環節,給應聘者以專業、舒服的感受。
人才地圖&人才池儲備:針對于行業性的專業人才,相關人員都集中在哪些或哪幾個公司,人才競爭對手公司的情況,大致的人員規模、招聘崗位,與我們有競爭的崗位。
公司的人才池儲備,聯系過的、面試過的人員的情況,甚至是行業里人員信息的情況,進行分類的搜集和記錄,如果有系統做這件事情會更好。做人才池的儲備,做公司人才積累的準備。
面試官隊伍培養:擁有“火眼睛睛”的面試官么?面試官面試的準確度數據,是否有積累?在專業方面,是否能夠準確的把握?素質能力模型的要求,是否可以進行準確的評估?應聘者的氣質與公司的期望是否匹配?能不能判斷應聘者未來的潛力和發展?
素質能力模型的應用:想要招聘什么樣的人員?真的清楚么?是否有在憑面試官自己的感覺,做出錄用決策的情況?還是只看技能層面的要求?
對于素質能力模型,公司招聘具有一定“偏好”的人員,有利于讓公司的人員有較為一致的行為模式及認知,會在組織建設的層面,增加合力。
技能是比較容易學習的,素質能力是比較隱性的特質,是否在面試的時候,對素質能力進行了評估,如果素質能力不符合,很可能出現和公司“感覺不對”的情況,不注重對學習能力、適應性的判斷,很可能在以后的工作中出現劣勢,影響長期的發展。素質能力模型,是否被“束之高閣”了呢?
招聘這件事情,想要做好不容易,減少進行救火式的招聘,讓錄用的人員,能夠符合公司的顯性+隱性的要求,這事,還是得好好做。
來源:互聯網(版權歸原所有,如有疑問,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