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6-15 閱讀次數: 292
細心市民發現,最近幾年,北京的藍天越來越多,天也越來越澄澈,白云越來越美麗了。
不斷增多的藍天,濃縮著萬千企業的發展理念之變、發展方式之變,更見證著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的豐碩成果。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走向生態文明新時代,建設美麗中國,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重要內容”。作為一種執政理念和治國方略的表達,“美麗”這兩個字,被寫進了黨的十八大報告、十九大報告,寫進了十三五規劃、十四五規劃,寫進了憲法。
黨的十八大以來,稅務部門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認真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部署,會同有關部門,更加主動融入經濟社會發展大局,以《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稅法》施行為契機,持續助力綠色發展,扮靚美麗中國。
引導綠色發展——發展理念轉為實際行動
作為我國首個明確以環境保護為目標的稅種,環境保護稅的重要意義在于完善綠色稅收制度、調節排污者污染治理行為,“多排多繳、少排少繳、不排不繳”,是《環境保護稅法》明確傳導的理念。
為了將環保稅蘊含的綠色發展理念貫徹落實好,并傳遞給納稅人,3年多來,稅務機關一直在努力。
環保稅實施前夕,國家稅務總局專門召開環境保護稅開征實施動員視頻會議,對組織領導、征收管理、人員安排、宣傳輔導等各項工作進行詳細部署。
隨后,全國各地稅務部門第一時間響應,結合本地實際,推出具體實施方案。
青海省稅務部門細化了相關工作的任務單、時間表、路線圖和責任人,切實做好各項準備;江蘇、寧夏等稅務部門通過報紙、網站、微信等平臺,深入開展全覆蓋式宣傳輔導;青島市稅務部門采取“一企一策”式精準輔導;湛江市海洋石油稅收管理局提前收集涉稅企業污染物種類、排放量等相關數據,為企業建立排污模型,有針對性開展稅法宣傳。
此外,各地還注重通過優化服務,幫助企業更好地適用減免稅政策,切實引導企業節能減排。浙江省稅務局針對現實管理中發現的申報受理減免(退)稅過程中操作不規范等問題,制定《資源和環境稅稅種管理指引》,在全省印發;云南省曲靖市稅務部門安排專家團隊進駐辦稅服務廳,為納稅人開展“管家式”服務;福建省三明市稅務部門推動組建由環保、自然資源等部門共同參與的綠色稅收工作領導小組,確保納稅服務“無死角”。
與此同時,各省統籌考慮地區環境承載能力、污染物排放現狀和經濟社會生態發展目標要求,制定本地區的大氣、水污染物稅額,充分發揮稅收杠桿作用,對企業進行引導。
在政策的正向激勵及各方推動之下,節能減排,堅定不移走綠色發展之路,成為越來越多企業的選擇。
首鋼水城鋼鐵(集團)有限責任公司是貴州省最大的國有大型鋼鐵聯合企業,也是排污大戶。環保稅開征當年,企業就專門制定了2018年綠色行動計劃實施方案,總投資49068萬元,實施11個環保治理項目,全面推進“綠色工廠”建設。
同樣被貼著“高耗能、高污染”標簽的威海龍港紙業有限公司,把綠色發展理念融入生產經營各環節,投入資金3000萬元進行技術改造,定量管理溫室氣體排放、綜合能耗、固廢處理等指標。
觀念決定行動,行動產生結果。
統計數據顯示,環保稅開征3年多來,納稅人申報的主要大氣污染物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量年均降幅分別達3.5%、3.1%,主要水污染物化學需氧量、氨氮排放量年均降幅分別達3.8%、3.3%,藍天白云、青山綠水明顯增多,環境逐年改善。
與此同時,每萬元GDP產值對應的污染當量數從2018年的1.16當量下降到2020年的0.86當量,降幅達25.8%。
鼓勵變廢為寶——政策倒逼變為企業自覺
新疆嘉潤資源控股有限公司,是一家生產銷售電解鋁的企業,這幾年一直在享受綠色發展的紅利。
2020年,公司投入1000多萬元對4條鋁錠生產線進行技術改造。改造后,應稅污染物排放量和排放濃度值雙雙降低,脫硫廢水也同步實現循環利用。2020年,企業較2019年少繳環保稅180萬元,降幅達42%,此外僅水費一項,全年還可節約300萬元。
在遼寧,每年產生鋼渣、高爐水渣等固體廢物近千萬噸的鞍鋼集團,投入上億元對冶煉廢渣實施綜合開發利用,已開發出精渣鋼、礦渣粉等11個冶金渣系列產品。“固體廢物綜合利用可以享受減免稅優惠,現在,我們不僅沒有高額的環保稅支出,生產的環保新材料每年還能增加收益2億元。”企業負責人自信地表示。
在江蘇,以南京銀茂鉛鋅礦業有限公司為例,自環保稅法實施以來,企業累計投入超過3000萬元,創新研發與應用了多項適用性強、資源綜合回收率高、環境友好的綠色開發技術。企業繳納的環保稅費降低的同時,經濟效益逐年上升,2020年凈利潤較2017年增長120%。
在重慶,華能重慶珞璜發電有限責任公司5年來投入近12億元進行發電機組的超低排放改造、環保設施技術改造、全廠節水及廢水綜合治理改造。目前,公司各項污染物排放量全面優于超低排放要求。2018年至2021年第1季度,公司總計減免環保稅724.5萬元,購買節能節水、環境保護、安全生產設備抵減企業所得稅200余萬元。
…………
看得見的紅利,使得越來越多企業從“被動減排”走向“主動治污”。據統計,環保稅法實施以來,采用自動監測方法申報環保稅的納稅人戶數由2.3萬戶增長至4.4萬戶,納稅人因低標排放累計享受減稅優惠102.6億元,因污水集中處理享受免稅紅利152.2億元,因綜合利用固體廢物享受免稅紅利39.9億元。
強力去“污”,讓企業發展更“綠”的同時,還有力推動了企業的轉型升級,實現點“綠”成“金”。
提起煤化工企業,很多人首先想到的便是“黑、臟、亂”。然而,在平煤神馬首山化工科技有限公司,映入眼簾的卻是綠意蔥蘢的公園式工廠和干凈清潔的生產環境。“是環保稅等一系列優惠政策,緩解了我們的資金壓力,推動了綠色生產。”公司財務負責人李玉甫坦言。
李玉甫算了一筆綠色發展賬,2020年,首山化工享受各項稅收優惠308萬元,其中環保稅減免41萬元,企業用這些資金更新設備,投入研發,實現了技術升級發展和產品質量跨越提升。
目前,首山化工創造了“資源—產品—再生資源—再生產品”的循環經濟生產模式,做到原料進廠后全部轉化為產品,無廢料出廠,產品鏈也從低端的煤炭延伸到光伏材料、集成電路等高端產業領域。
持續優化完善——綠色稅收護航美麗中國
《環境保護稅法》是我國第一部專門體現綠色發展、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單行稅法,是我國綠色稅收體系初步構建的標志。
如何更好地貫徹落實《環境保護稅法》,更好發揮環境保護稅的“排頭兵”作用?在有關部門的大力支持下,稅務人一直在努力。
2021年5月1日,生態環境部、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聯合制發的《關于發布計算環境保護稅應稅污染物排放量的排污系數和物料衡算方法的公告》開始施行。公告進一步完善了環境保護稅應稅污染物排放量的計算方法,使得環境保護稅政策適用的確定性進一步提高。
自6月1日起,環保稅等10個財產和行為稅稅種合并申報在全國范圍內推行,實現納稅人一次登錄、一填到底,辦稅效率大幅提高。同時,合并申報利用信息化手段實現稅額自動計算、數據關聯比對、申報異常提示等,將有效避免漏報、錯報,確保申報質量,并有利于優惠政策及時落實到位。
“十四五”時期,“環境治理體系與治理能力現代化”成為生態文明建設的新使命。承載著助力保護和改善環境功能的環境保護稅,又被寄予新期待。
“接下來,稅務部門將繼續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心懷‘國之大者’,不斷完善綠色稅收體系,更好地發揮環境保護稅在環境治理中的重要作用,讓天更藍,山更綠,水更清,讓中國更美麗。”國家稅務總局黨委書記、局長王軍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