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11-09 閱讀次數: 4623
就業是最大的民生。十九大報告在論述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時, 強調要提高就業質量, 對就業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高質量就業———實現高質量就業投入與產出的統一
人們在說高質量就業時,通常是指 “好工作”,即:工資高、工作條件好的體面工作。 然而,這是對就業質量的片面理解。
中國人民大學勞動人事學院教授丁大建認為, 就業質量的涵義應包含兩個主要的部分: 其一, 勞動者通過就業應該獲得的部分(也是企業和社會應給予他們的部分), 即: 穩定的職業、 體面的收入、 安全的工作、 良好的福利和工作環境、全面的社會保障、 和諧的勞動關系、 流動的自由、 參與的權利、表達的自由、平等的就業機會等。這部分內容,與國際勞工組織所提倡的 “體面勞動”的內容是完全一致的。 其二, 勞動者通過就業應該向企業和社會提供的部分 (也是企業和社會應獲得的部分), 即: 就業的專業化知識與技能、 職業道德與職業精神、 職業責任與職業要求、 職業規范與職業行為方式以及與就業所得相適應的職業效率和職業產出等。
“就業質量的這兩部分內容構成了就業的投入和產出。 對于勞動者是所得的, 對于企業和社會來說就是所付給的; 反之,對于勞動者是所付出的,對于企業和社會就是所得的。 這種投入與產出的對等關系, 反映了市場經濟條件下的就業主體的交換關系。” 丁大建表示,如果只追求一個方面, 即只想“得”不想 “給”時,那這 “得”恐怕也難以得到。 所謂的就業質量好, 應該是高水平、 高質量的就業投入產出的統一, 其也代表了一種高層次的和諧勞動關系的存在。
重視非收入性因素———提高高校畢業生就業質量
東北財經大學經濟學院教授張抗私通過研究發現,高校畢業生不是只關注現階段的就業質量好壞,而是對就業質量有全面長遠的評價。如果當下收入水平比較理想,未來的收入預期水平不高, 就會對就業質量評價降低;而如果當下收入水平較低,但是未來的收入預期水平很高,就會對就業質量評價較高。這說明高校畢業生把未來的收入預期看得比當前收入水平更為重要。
“不過, 高校畢業生除將收入水平作為評價就業質量的首要標準之外, 也開始更多地關注非收入因素對就業質量的影響。” 張抗私說, 比如, 在通勤路途上耽誤過多時間侵占了閑暇時間以及增加了工作疲勞度,就會降低高校畢業生對就業質量的評價。
保障性和穩定性是大學生評判就業質量的重要指標。張抗私表示,正規的勞動合同要比勞務派遣合同及臨時合同提供給高校畢業生更多的工作穩定性和勞動保障。體制內和體制外具有的較大的工作穩定性差別和隱性福利待遇差別,也導致大學生對體制內工作的高評價和 “偏愛”。
對此,張抗私建議,高校畢業生應努力提高就業后的工作能力,調整心理狀態。工作努力和懂得自我緩解工作壓力的高校畢業生能夠消除個人條件的差別,從而獲得更高的就業質量評價。對于企業來說, 應該制定更透明、更完善的薪酬制度和晉升制度,使高校畢業生認為晉升有明確的機會和通道,并在晉升后能夠獲得較大幅度的收入提升,從而提高生活和就業質量。
“非收入性因素對員工就業質量的影響越來越顯著, 而就業質量又會影響到員工的生產率。 就業質量越好的員工生產率也相對越高, 對企業的收益和國家經濟社會發展都很有幫助。 因此, 企業還應重視高校畢業生的非收入性感受。 比如,企業可按員工居住地點與工作地點的距離給予不同的交通補貼; 落實國家的帶薪休假政策,做到不剝奪、 不侵占員工的休假權利和休假時間。” 張抗私說, 政府應通過宏觀調控逐步減少和打破人為形成的制度壁壘, 減少隱性福利待遇, 提高非公有制企業和單位員工的工作穩定性和保障性。
提升公共服務———提高農業轉移人口就業質量
我國正處在工業化、城鎮化加快發展的階段,將有越來越多的農村富余勞動力逐漸轉移到非農產業和城鎮中來。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 “城鎮化率年均提高一點二個百分點,八千多萬農業轉移人口成為城鎮居民”。 提高農業轉移人口的就業質量,既是關系改革發展穩定全局的迫切任務,也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戰略任務。
四川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勞動與社會保障系主任蒲曉紅,通過對近5年我國農業轉移人口與城鎮就業人員就業質量的測算與對比,發現我國農業轉移人口就業質量還不高。
蒲曉紅認為,首先應該推進公共就業服務法制化建設。保障農業轉移人口就業的合法權益,必須以公共就業服務法制化為前提,使公共就業服務機構在服務過程中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同時加快推進法律實施與法律走基層工作,增強企業與農業轉移人口的法律意識。
其次,還要優化公共就業財政投入。要科學界定中央政府和地方各級政府的公共就業財政支付責任,加大中央政府對公共就業服務的財政投入力度。調整財政投入結構,將更多的財政資金投向公共就業服務領域。比如加大對勞動就業、職業技能培訓等與人民群眾,尤其是與農業轉移人口密切相關的民生性公共就業服務方面的投入。
最后, 加快公共就業服務體系建設。 根據各級政府的財政負擔能力以及農業轉移人口對就業培訓的需求, 完善我國就業培訓體系建設。 加強就業信息平臺建設, 建立統一的人力資源市場信息采集、 傳送、分析、 發布和共享機制, 建立起一個廣覆蓋、 全暢通、 高效率的城鄉一體化信息服務網絡,提高農業轉移人口流動的便利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