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10-19 閱讀次數: 496
10月13日21時,夜幕下的陜西延安陣陣涼意,寶塔區二道街夜市卻一片熱鬧。“攪團要好,七十二攪”,一家攪團店店員一邊大聲吆喝,一邊在攪動中將鐵鍋砸得震天響,引得食客圍成一圈、競相拍照。
二道街夜市與不遠處的寶塔山夜景遙相呼應,傳遞出人間煙火氣,也解決了300多人的就業問題。熙熙攘攘的街道上,上百輛窯洞造型的餐車整齊排列,售賣洋芋擦擦、羊雜碎、灌腸、大燴菜等美食,到早上四五點才收攤。
在這處延安最大的“深夜食堂”,“陜北李老二麻辣羊蹄”名氣不小。攤主李金龍翻著抖音上人頭攢動的搶購視頻告訴記者,“現在天冷人少一些,每晚也能賣兩三千個羊蹄,‘五一’、國慶期間一晚能賣五六千個”。十幾年前,李金龍還在與城管“打游擊”,如今在政策的支持下開了加工作坊和銷售門店,每天純收入數千元,雇員有10多人。
“掌握一技之長,就業四方吃香。”延安市人社局就業服務處四級調研員魏行舟表示,近年來該市通過規范經營、技能培訓、支持創業等方式,著力將當地特色小吃打造成像“蘭州拉面”“老潼關肉夾饃”一樣的知名品牌,使經營特色小吃成為擴大就業創業、助力脫貧攻堅的關鍵舉措。例如,對有創辦特色小吃企業或個體經營意愿的受訓者,給予個人最高20萬元、企業最高200萬元的免息創業擔保貸款,向創辦小吃實體個人發放5000元的一次性創業補貼。
為更好實施就業優先政策,凝聚穩就業工作合力,延安成立由市長任組長的穩就業工作專班,并切實做好重點群體就業技能培訓、企業職工新型學徒制培訓、創業培訓等工作。到今年年底,力爭全市技能勞動者占就業人員總量比例達到25%以上,高技能人才占技能勞動者比例達到30%以上。
隨著市場主體的蓬勃發展,創業機會越來越多,“紅色筑夢 創業延安”正在從口號變為現實。延安高新區是延安國家應急產業示范基地的重要承載平臺,圍繞應急監測預警、信息安全、食品安全、應急通信設備、防災減災裝備、應急技術研發及標準制定、應急專業服務等,引進和培育有核心競爭力的應急產業骨干企業,打造應急產業生態鏈。
延安花香醫療應急裝備制造有限公司是一家土生土長的延安企業,其醫療器械生產基地項目位于延安高新區創新科技產業園,是國家級應急產業類項目。走進該生產基地,核酸采樣工作站、PCR實驗室、負壓隔離病房、疫苗接種室等產品映入眼簾,工人正在抓緊生產。
該公司運營經理楊甜莉說,項目總投資1.8億元,可帶動就業70余人。產品在當地不少醫院、疾病預防控制中心落地使用,并銷往云南、廣東、山西等地,為醫療機構安全高效開展疫情防控工作提供了有效保障。目前公司正在研發第二代方艙產品,明年預計生產各類方艙約800臺,將提供更多就業崗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