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10-21 閱讀次數: 1028
英國《經濟學人》近日刊文,對于電子時代的職場自動回復提供了幾條建議。
“你好,這兩周我不在辦公室,無線網也不好。”想必大家對這樣的回復不陌生(后文提到的回復內容均為真實用語)。與職場文化的諸多方面一樣,自動回復也經歷了長時間演變,過去一年半的新冠疫情更是加快了這一進程。不過,自動回復的禮儀卻沒有隨之成熟。
電子版“有事不在”的前身偶爾還能在地中海國家出現:商鋪門上貼出手寫的便條,告知前來的顧客:“本店八月打烊,九月營業”。電子自動回復最早來自微軟在20世紀80年代末使用的Xenix電子郵件系統,此后20年間電子郵件逐漸成為主流。
早期的自動回復往往簡明扼要。這一風格也一直延續到今天,企業高層的回復尤其如此。高管的自動回復一般正經嚴肅,沒有表情符號——如果有,也是自動編輯好的。首席執行官無需解釋為何不在,也不必做到及時回復,當然向董事會報備的情況除外(而董事會往往知道他們的行蹤)。
在層級較低的崗位,自動回復越來越個性化。在防疫封鎖和遠程工作成為常態的當下,自動回復更是腦洞大開。有幽默風趣型:“工作激情欠費,無法開啟郵箱……”,分享生活型:“結婚去啦!勿cue~”,還有海遁失聯型:“我正在格陵蘭島的無人區旅行,多時無網絡和信號,敬請知悉。”
通常來說,自動回復還涉及發件人和收件人以外的其他人。筆者就隔三岔五地在同事們的自動回復中被指定為咨詢對象,造成了長期影響。盡管筆者不厭其煩地屢次澄清,氣候變化真的不是我負責的欄目,不要再每天給我發送相關內容了,但公關仍沒有將我的郵箱地址從發送列表中去掉。有時,自動回復也會變成網絡版尋寶游戲。今年夏天,本欄目的郵箱又被自動回復指定,恰逢筆者在外度假,郵件只好又發送給了其他人。
盡管有時帶來不便,大多數上班族對自動回復態度友好。微軟2015年的一項調查顯示,1000名受訪者中的多數表示喜歡使用自動回復。原因之一是設置自動回復可以作為假期開始的標志,77%的受訪者表示會這樣做。60%的受訪者表示喜歡收到他人有趣的回復。
盡管如此,寫好自動回復也有很多講究。作為離線回復的鑒賞大師和受害者,筆者的建議是,直接明了。說清楚你具體哪幾天不在;如果缺勤時長超過一般休假,最好多加一句解釋,比如說明你去作陪審員、休產假還是公休。
只是寫個自動回復,大可不必掏心掏肺。過度分享令人尷尬。新冠疫情時期,“帶薪休假”已十分常見,但通過自動回復提醒別人你即使不出勤也有收入,不免有些失禮。凡爾賽型,自視甚高自作多情型的自動回復都令人不悅。
強行幽默往往會適得其反。最好不要在自動回復里推銷自己的推特賬號,也不要使用沙灘陽光浴這樣的表情符號。微軟的調查顯示,有三成受訪者表示在得知別人在享受假期時會感到嫉妒,并伴隨患得患失的情緒。文不切題也是大忌,無論是個人獨白還是引用拳王阿里的名言,都不會顯得你博學深邃,只能體現一個心思不在工作上的人在胡言亂語。這就像牛糞上的鮮花一樣,好東西用在爛地方。
在暫時離崗時仍顧及到他人感受,這對管理任何大型企業都有裨益。但自動回復點到為止即可。畢竟,沒有人真的想知道你究竟在夏威夷沖浪、沙漠徒步、開會、寫小說還是幫你媽做家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