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10-22 閱讀次數: 1044
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
人生在世,誰不是為幾兩碎銀奔忙。
當有人抱怨長假之后第一天上班,還有種種不適應時,那些好不容找到工作的人,卻巴不得天天都是“工作日”,哪怕跨省通勤五六個小時,公交、地鐵來回倒騰,都樂此不疲。
工作,是安身立命之本,是養家糊口之基,最怕的不是工作有多忙,有多累,而是怕自己,哪怕年過四十,還在四處求職,遲遲未能“塵埃落定”。
習慣了工廠的流水線,被“格式化”的人生如何重啟。
阿軍是我的初中同學,也是我的表弟。他長得十分清秀,為人也很老實本分,只是自幼不愛讀書,初中畢業之后,就跟隨村里人到廣州進廠打工。
轉眼,那已經是二十多年前的往事了。
那時候,農村里的孩子,為了早點出來賺錢養家,讀書厲害的就去報考中專,最熱門的當數師范和護士,家里條件好的才去讀高中考大學,而更多的人,則南下打工。
在當時來說,只要順利進廠,很快就能拿到工資,八百或一千,都是挺不錯的收入。如果是包吃包住,幾乎不用花錢,絕大部分都能寄回來補貼家用。
阿軍一度是家里人的榮耀:人勤快,廠子好,賺錢多。
然而,做流水線畢竟不是最終的出路,和阿軍一同去打工的人,要么辭工單干,要么利用業余時間學技術或考證,吃上“技術飯”,不僅工資翻倍,發展平臺也越來越廣。
唯獨阿軍,沒有想過要通過學習改變命運。他那時談了個女朋友,兩人在外租房,依舊做著流水線的工作,小日子過得很是滿足。
然而,沒有什么是一成不變的,工廠效益越來越差,流水線工作裁員厲害,他們好些年都在不斷地換廠。兩人結婚,很快生下孩子,只能留在老家讓父母帶,但能夠收留他們的工廠,卻越來越少。
沒有技術,沒有文化,甚至,連年齡優勢都沒有了,阿軍和妻子就像那條早就過時了的生產線,已經被淘汰了。
迫不得已,他們回到老家,開始在各個工業園區,那些規模并不大、效益也并不好的工廠里謀求一個崗位。對于阿軍兩口子來說,只要進廠了,不管干活多累,工資多么不盡如人意,都意味著家里重新有了收入來源,比起失業在家,要好太多。
家里的田、土,他們已經二十多年沒有種過了,更不知道如何從中謀生,他們已經習慣了“格式化”的人生,上流水線工作,白班或者夜班都行,拿工資過活,多就多用,少就少用。
這么多年,他們沒有存下多少錢,房子也還沒有翻新,未來的日子,只求一直能夠“進廠”,至于其他,就不奢望了。
辭職后創業,屢戰屢敗不知路在何方。
很多人信奉:“人生就是一個過程,越折騰越幸運”。年輕時創業是為夢想,年過四十,不管是為夢想,還是生活壓力所迫,都想要和命運打個賭,最后搏一把。
同事曉瀟,是家中獨子,一直以來,仰仗家境優渥,上班也僅限于報個到,糊弄一下,工作了一二十年,還是個普通職員,并且越來越被“邊緣化”。
曉瀟最大的愛好,就是看財經新聞,每天談論的也是當下做什么最容易發財。他的不務正業就像極大的離心力,最終促使他辭職。
仗爸爸媽媽給的本錢,曉瀟在一個小縣城布局了共享電動汽車的生意,建設充電樁,設置共享電動汽車停放點,從縣城到十幾個鄉鎮,轉眼幾百萬就花沒了。而受制于山區道路彎多路陡,共享電動汽車常常在半路上拋錨了,生意自然很難做下去。
虧了老本的曉瀟不敢再大意,匆匆“打掃戰場”之后,又去加盟了一家鹵味店,可天天要早起,不請人自己吃不了這個苦,請人吧,小店又承受不起。沒過半年,又泡湯了。
如今,曉瀟只得給他老婆打工,安安心心當個送貨員。好在他老婆多年來,一直經營著一家鋼材店,才得以在曉瀟被催債的時候,還能維持全家人的生活。
年過四十,辭職創業不僅需要勇氣,更需要智慧和基礎,一個赤手空拳上陣的人,只會被殘酷的現實鞭打得體無完膚。
年過四十,還在四處求職的人,有人歡喜有人愁。
網友“坦蕩的暖陽9r”感言:
快跨進五十的人了,在系統內換過3家單位,還好每一步都在走上升的路,但每一次都是拋棄原先所學的和人際關系重新開始。人近五十,不折騰了,折騰夠了,平穩混到退休吧。
從這份感慨,可以讓我們看到,這是一個理性的人,也是一個成功的人。
年過四十,還在四處求職的人,如果是有備而來,目標明確,那就是人生的勇者,是在不斷地走上坡路。而如果漫無目的,不斷降低要求,那很顯然,就是在走下坡路。
人生,最怕的就是做沒有把握的事情,不管過去多少年,一直處在“摸著石頭過河”的探索,吃了不少苦,卻并沒有給人生多大的幫助,實在很不劃算。
可是,歲月無法重來,從前的渾渾噩噩,很難用今天的清醒和勵志來彌補。
我們只能咬緊牙關,把日子一點點熬過去。
您的幸福,我的祝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