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10-22 閱讀次數: 498
近日,延遲退休實施原則公布。“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明確,按照“小步調整、彈性實施、分類推進、統籌兼顧”等原則,逐步延遲法定退休年齡。隨著延遲退休日漸臨近,關于該政策對年輕人就業影響的討論一直沒有停止過,尤其是職場上日漸顯著的“35歲困境”,加劇了人們對該政策擠壓年輕人就業的擔憂。
假如社會經濟系統處于靜止狀態,社會總需求不變,就業市場完全飽和,那么延遲退休意味著老年人的工作崗位不能空出,新成長的勞動力不能獲得工作崗位,從而處于失業狀態。顯然,就中國的社會現實來說,這一邏輯假設的前提條件并不成立。中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經濟增速趨緩,然而就業形勢始終保持大體穩定,即便受疫情沖擊,2020年城鎮新增就業仍達1186萬人。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中國發展仍處于重要戰略機遇期,“十四五”時期國內生產總值年均增長將保持在合理區間,這意味著就業總需求仍將持續擴張,延遲退休不會造成全社會就業崗位供應緊張。
中國人口結構轉變持續加快,中度老齡化階段和人口負增長階段即將到來,勞動年齡人口總量持續減少,勞動力市場供求格局總體上有利于求職者。“十四五”期末,15至64歲勞動力供給總量將下降到7.3億人左右,“十四五”時期勞動力供給累計將減少約3000萬人。按經濟增速保持在3%至6%區間估算,“十四五”期末中國勞動力需求總量將保持在約7.8億人。未來較長一段時期,中國就業總需求將超過勞動力總供給,就業總量矛盾將趨于緩和,結構性矛盾將成為就業主要矛盾。從勞動力市場角度來看,當前總體上勞動力供不應求的格局為延遲退休改革創造了良好環境,實施改革不會對勞動力市場供求平衡造成較大沖擊。
此外,老年人與年輕人就業之間也并非此消彼長的替代關系,而是更接近互補關系。延遲退休擠壓年輕人就業的觀點,是基于“勞動合成謬誤”的錯誤判斷,對此相關學術研究者已達成共識。國際經驗早已表明,老年人就業率與年輕人失業率之間沒有明顯正相關關系,在一定程度上,老年人就業率的提高還有助于促進年輕人就業。這是因為,有豐富工作經驗積累的老年人繼續活躍在勞動力市場中,能夠發揮人力資本的外溢效應,年輕人在與老年人的合作中學習,促進其積累人力資本;另一方面,延遲退休有利于增加勞動力供給,尤其是補充一些技能型和專業型崗位缺口,有助于增強經濟活力,擴大社會總需求,年輕人也將從中受益。
近些年來,世界多國宣布延遲退休年齡,退休人員重返勞動力市場已成新趨勢。2000年以來,主要發達國家老年人勞動參與率持續提高,經合組織(OECD)成員國65歲及以上老年人勞動參與率在2000至2018年提高了約5個百分點,達15%,老齡化程度最為嚴重的日本,2018年這一數字達到25%,韓國甚至超過30%。退休人員重返勞動力市場并非完全出于生計需求,他們更看重能繼續與同事、客戶和社會保持聯系,更好地實現人生價值。
從長期來看,延遲退休有利于增強勞動力市場活力,對年輕人就業具有積極影響。即便從短期來看,延遲退休也未必會導致年輕人失業率升高。尤其在漸進式、有彈性、有差別地實施延遲退休過程中,延遲退休人員與年輕人就業之間的替代效應會緩慢釋放,能夠通過就業需求擴大逐步抵消。
當然,青年就業是一個世界性難題,青年作為勞動力市場中相對脆弱群體,呈現出失業率高、就業不充分、就業穩定性差的普遍特征,尤其在疫情持續影響下,就業形勢更加嚴峻。年輕人對延遲退休改革的復雜情緒,表面上看似憂心就業崗位可能被擠占,但從深層看更多的是對當前及未來就業形勢的焦慮,擔心自身就業能力不足可能導致失業風險。
延遲退休是中國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戰略的重要內容,當前這一改革對就業帶來的最大挑戰在于,中老年人群體的就業能力不足。在供給側,人力資本短板突出,當前處于退休前后的這一代人平均受教育水平偏低,接受新知識、學習新技術的能力較弱。在需求側,經濟和產業結構轉型推動就業需求結構變化,新興產業需要兼具“硬技能”和“軟技能”的復合型人才,中老年人適應這一需求轉變的難度較大。
延遲退休改革要與勞動力市場體系建設同步推進,尤其要注重人力資本積累。加快建立終身學習體系,關注“數字鴻溝”和“技術性失業”,加強中老年技能培訓,試點實施“教育券”或“培訓券”政策,確保延遲退休群體的就業穩定。強化就業優先政策,將高校畢業生和青年農民工作為防范大規模失業風險的重點,妥善做好退役軍人就業安置。加強青年技能培訓體系建設,鼓勵青年創新創業,廣泛拓展就業渠道,依托城鎮的社區、技能培訓中心、職業學校、普通高等院校等平臺,將失業或待崗的青年農民工、暫未就業的高校畢業生等群體吸納到本地教育和技能培訓體系中,為受到沖擊的青年建立“蓄水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