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10-22 閱讀次數: 1178
"功成名就不再是目的,讓自己快樂才叫做意義。"周杰倫《稻香》里的一句歌詞,如今正在成為年輕人追求的新生活狀態。最近,一個新詞迅速躥紅年輕人社交圈,就是“躺平”。越來越多的年輕人深感心累,只想躺平,有些人將自己變成不消費主義。那么,職場人們究竟是怎么看待這一新式“躺平學”的?
觀點一
“躺平”并非不思進取
有觀點認為,“躺平”有佛系和“人間不值得”等想法,并帶有一絲調侃,但在知乎的相關話題評論區,大部分網友則不這樣認為。相反,與“喪”“放棄”等有一些不同,他們認為,“躺平”更多的是針對內卷,即低水平的、缺乏創造的環境中展開過度投入和惡性競爭,從而造成沒有生產性和創造性的內耗,因此躺平青年選擇降低開支以退出內卷去“節流”,而不是用拿命工作參與內卷去“開源”。
也就是說,“躺平族”不是不努力、不工作、不競爭,而是反對沒有價值的無效內耗,反感一套關于成功的說辭。但是,年輕人又沒有足夠的能力去改變身處的環境,或者暫時沒有找到新的模式,所以選擇以“躺平”的方式讓自己在競爭中不被耗盡。
可以說,這是一種“弱者的反抗”。從這個角度看,知乎平臺上的網友們認為,不應該只討論年輕人是否不負責任、是否不思進取,而是應該更多關注當下社會一些競爭機制是否合理、給年輕人的空間是否充足。
觀點二
“躺平”或是一種情感的宣泄
而與內卷相對應的,就是“躺平生活”。簡單來說,躺平就是“降低欲望,不長期工作,低成本生活”。這個現象也在當代年輕人里面逐漸形成了一個圈子。
實際上,如今年輕人群體制造了“躺平”這個詞,它在不同的時代、有不同的表達方式。《論語》中“君子不爭,爭則公平”,是說胸襟開闊之人,不要拘泥于小事。但95后過早地“躺平”,讓人覺得還有妥協、認命的念想。但事實并不是真的如此,有觀點認為,“躺平學”可能是年輕人所找的一種情緒宣泄的表達方式。
“沒人能真正的躺平。”職業規劃師張燦接觸過很多向他咨詢的職場人,對于他們的需求,他也十分關注。他認為,年輕人中其實沒有真正意義上的躺平,因為人類有思想,有思想就會有行動,沒了思想、夢想,也就沒了生命的意義。
“年輕人初入社會,有情緒宣泄,想讓大腦靜一靜、給自己一點兒安靜的空間,這很正常。”他認為,借此機會,可以對自己的能力、價值有更清晰的認知,對自己所處的環境有更客觀的判斷。躺平是為了修正心態,由此獲得重新上路的動力與堅定信念。夢想還是要有的,萬一實現了呢。
觀點三
企業應盡力創造對年輕人友好的職場環境
前幾天,一家自媒體在“問卷星”上對“躺平”作了一個微型調查。統計結果顯示:對“躺平”概念的理解,64%認為是“對現實悲觀失望,消極和沉悶”;47%認為是“慵懶,不求上進”;45%認為是“不積極消費,不追求新的生活”。
有一個大公司離職的員工,對年輕人“躺平”的根源提出了他的見解:“一是目前創業機會有所減少,其次,年輕人找不到一家從人文關懷到薪資待遇都特別好的公司。這些使得我們沒有動力奮斗了。”
盡管這樣的觀點有些悲觀,但的確反映出一部分年輕人的心態。“如果這些大公司,真的能好好提高一下員工福利,取消996奮斗論……你看年輕人還躺平不?這時候公司有多大的野心,年輕人都愿意陪著你奮斗幫你實現,這是將心比心。”
觀點四
遇到暫時的困難,應該“趟”,不是“躺”
但對于上述觀點,也有表示不贊同的。有網友們看來,選擇“躺平”就是現在生活富裕了,年輕人在父輩的呵護下不愁吃不愁穿,但他們缺乏對美好生活的精神追求,從而選擇一種消極的生活方式。他們只看到了別人的問題,從不在自己身上找原因,這是一種自私自利的思想。
這一觀點認為,當今社會有很多亟待解決的問題。如住房、城鄉差距、教育費用過高、養老等等。這些都是發展中的問題,國家出臺政策予以解決,但絕不是年輕人不思進取的理由。
而究其原因,現在的年輕人在激烈的競爭中,心理承受能力下降,缺乏自我革命的精神。同時,年輕人對自身能力沒有準確的把握和定位,致使四處碰壁和發展不順暢。
他們認為,盡管近兩年經濟受到了疫情的影響,但還是有很多創業機會,有很多企業需要肯拼搏、有能力的人。是金子到哪里都會發光,是花朵在哪里都會芬芳。年輕人應該為自己和家庭爭口氣,不要在意和執著于生活的瑣碎事情,而沒有了遠大的志向和胸懷。
觀點五
“躺平”之后,請一定“站起來”
對于如何看待年輕人躺平這一話題,并不能單純從支持與不支持這兩個維度討論,它之所以被全民關注,背后的意義應該是推動全社會通過分析這個詞及其背后的形成機制,以引起一些反思。毫無疑問,這個詞的熱度說明它引起了當代年輕人的共鳴,說明它在一些年輕人中已經是種“潮流”。一味批評亦或是理解,都不能解決問題,正視它并找出更好的解決方法才是正確態度。
對選擇“躺平”的年輕人來說,首先要警惕的是“躺平”的地方可能不會一直是平的。因為“躺平”的舒適圈是需要前期的努力創造和“躺平”過程中的低欲望去維持的,在當下高速運轉的社會中,“躺平”的舒適圈很難一直保持舒適。
其次,年輕人在成長過程中要保持好心態,畢竟成長不是一蹴而就,就算一時的失敗也沒什么,我們應該堅信:萬物皆有價值,一顆草、一顆樹、一個杯子都有存在的價值,何況我們人呢?
總之,對于年輕人選擇“躺平”,我們要理解,同時也希望社會和年輕人能共同努力,超越內卷的階段。不管是自嘲或無奈,希望躺平都是一個過渡的階段,經過自我調整,“躺平一族”都能找到自身價值和清晰目標。“躺平”可以,但請一定“站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