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10-26 閱讀次數: 1442
新聞回放
象牙塔里的“天之驕子”,在旁人眼里是優秀的代表,是“別人家的孩子”,但在網絡上,一些名校生卻自嘲為“廢物”。近期,社交媒體上“985廢物引進計劃”小組話題屢受熱議。在高考、考研中脫穎而出的某些優秀學子,進入大學后對個人發展缺乏明確規劃,就業集中涌向互聯網大廠、國家公務員等職業,“賽道”單一,競爭壓力不斷加大,客觀上也容易陷入焦慮。
主持人語
作為“985廢物”的同齡人和境遇相似者,三位作者選擇不一樣的態度對待這個大時代下的小命題。楊宇飛告訴讀者,“廢物”們的焦慮是一種對人生本真狀態的逃避,而直面和反思更本質的人生虛無,才能領略生活的意義。李張帆號召青年更多地“向內察覺”,重新定位坐標系和評判標準,從“應該的人生”返回“真實的我”的初心。侯國棣通過對當代激烈的生存環境的關照,給予年輕人的焦慮以理解和尊重。三篇短文面對同一問題,提供了別有新意的答案。
從邁入大學的那一刻起,我們無時無刻不在選擇。在面對選擇時,有所考量是正常的,但要把思慮控制在合理的范圍內。不要過度看重某一個選擇,患得患失,而是要用辯證的、發展的眼光積極看待人生。無論是求學階段還是進入職場,樂觀積極的心態和開闊的眼界都有助于我們更好地面對選擇:不一樣的道路有不一樣的風景,我們曾以為的“彎路”,也許會帶來不一樣的認知、不一樣的收獲。
同樣,人生價值的實現有多種多樣的方式,不是只有高分和金錢才是成功的標志,被稱為“優秀”也不等于絕對的成功。我們不要一味沉迷于競爭,應該正視內心需求,為自己找到合理的發展目標。如果暫時找不到具體目標,可以從留意生活中每一個感興趣的細節開始,從微小的喜好開始發掘,也許可以開辟一片新的天地。也可以多多參加社會實踐活動,應用所學知識服務社會,找到學業與社會的連接點,更好地認識人生價值。
還有很重要的一點是,我們應當更客觀地認識自我,不要過分貶低自己的價值。“985廢物引進計劃”也許是一種自嘲的表達,但這些討論背后折射出的焦慮情緒、殘酷的競爭現象等不容忽視。我們的挫敗感往往來自身邊同伴的優秀表現,但跳出挫敗感來看,能與優秀的同伴為伍,說明你也同樣優秀。我們沒必要執念于某一次競爭,不要沉溺于失落的情緒,可以多與他人溝通、做一些評估,找到并改進自己的不足,把不愿面對的失敗作為寶貴的人生經歷,這樣美好的人生或許就不請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