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11-03 閱讀次數: 1155
閱讀點關注,職場不迷路。
一、剛入職場,就被打入“冷宮”?
帶著明媚心情就職的職員小高,卻在新公司報到的兩天時間里,持續經歷了職場的“壓抑”時刻,不明就里地被他人冷落了。
剛來公司時,她被告知領導出差了,當時的人事將她帶到座位上,錄入考勤系統,發了工牌過后,就準備離開。
當小高問及她的領導是誰時,得到的回復是“他沒有上班”,那位管人事的,說完便忙別的去了。
既沒有具體工作,也沒有他人跟自己講話,讓小高感到有些不適應,甚至還有一絲恐慌。就這樣,在自己的工位上幾乎呆坐了一整天。
期間偶爾進來幾位同事,也是強擠著笑容表示歡迎,而看似領導模樣的人員,只是象征性地沖她點了點頭。
此時的小高,時不時地感到自己像一個“外星人”,想掏出手機,看一會兒,又怕被說不定啥時造訪的領導給逮個正著,那麻煩可就大了。
本以為,這種尷尬的局面會在接下來的幾天得以緩解,沒想到,第二天,還是依然如故,這些,開始讓小高有些不知所以然了。
職場里,不但是剛開始接觸工作的萌新,就是有一定工作經歷的職場老人,剛走入一家新公司的時候,有時也會出現遭遇冷落,沒人理睬的情況。
成熟的職場人會選擇相對便捷的方式,盡快打開局面,迅速實現人際往來的“冷啟動”,而有些人員則對此束手無策,與他人相處,滑到哪里算哪里,以至于縱使工作多年,與他人關系也是一直處于不慍不火的狀態。
二、沒做錯事,為何遭遇“冷屁股”
凡事都是有因必有果,有時候的不作為,也是一種錯。經歷入職冷落的人員或許會認為,做為一名新人,來到一家單位,剛開始啥也不做,也不知道做啥,有什么問題嗎?
答案當然是肯定的。很多時候,自認為的不合群,往往都是自己造成的。
心理學定律費斯汀格法則里說:“生活中的10%是由發生在你身上的事情組成,而另外的90%則是由你對所發生的事情如何反應所決定。 ”
越是初來乍到,越需要主動而為,尤其是面對周圍人員、環境等所形成的那種無形的“冷漠”,更需要盡快形成自己的人際交往“破冰”舉措,打開局面。
但現實當中,不少新人乃至老人,剛入職時,卻表現出了冷漠、清高的一面。具體為:
1.不打招呼
剛入職,見到領導、同事等,不吱聲,不加理睬,自認為自己是新人,這樣做無所謂,實則無異于掩耳盜鈴。
個人覺得是,自己是新人,剛來不打招呼很正常,但他人看到的則是,剛來的,遇到領導、老同事也不打招呼,這么不懂禮貌,情商很低。
2.不愛伸手
看到別人忙于工作,個人也是以新人自居,不知道該如何幫忙,只好站在一旁袖手旁觀。盡管這是客觀事實,但一些打雜的小活,諸如復印文件、打掃衛生,幫取快遞等等,自己還是可以代勞的。
在個人看來,不幫是一種本分,但在他人眼里,會覺得這樣的人,一點兒眼力架兒都沒有,真木。
3.不帶微笑
做為新人,習慣于板著面孔,時刻給他人一種“欠錢未還”的感覺,人與人交往,第一次見面時,通常都會存在一種戒備心理,倘若個人再持一副嚴肅的面孔,與他人交往,實則已是悄然地在做將他人拒之門外的事情了,對方自然也不會自討無趣了。
由此看來,剛入職場,卻遭遇“冷場”,有時并非他人而為,恰恰是自身被動無為所致。
三、走好3條捷徑,實現職場“冷啟動”
習武過招有一種很直接的方法,就是見招拆招,借力打力,處理事情也是如此,對于剛入職場,選擇簡單而直接的路徑,達成立竿見影的效果,則是一種首選。具體來講:
1.找“最近”的人,拉近距離
找到與自己最先或者最容易搭上話的人,是你突破在職場里不受他人“待見”的利器。一般而言,如此“最近”的人,可做如下排序:
首先,面試官或者HR。就是入職前曾經跟你有過一面之緣的面試官,由此給你提供offer、通知你入職等等,往往都是由此人承辦,很容易與他建立聯系。
而入職后,負責人事接洽的HR,往往都是你職場的第一位引路人,如果出現一些困惑或者問題,在不確定找誰解決的情況下,找HR基本上都會得到解答。
其次,直接領導、帶你的老同事。除卻入職后,你的直接領導請假、出差等一些主客觀因素之外,自己的直接領導,往往都是經HR引薦后,最選接觸的人員,而接下來,則會遇到實習期間幫教自己的師傅或者老同事等,與這些人員搞好關系,可以說是個人在職場人際往來上的根據地。
還有,看似不重要的“編外”人員。有時候,感覺不起眼的工作人員,知道的事情卻為他人所不知。諸如,一家公司的保潔人員、餐廚人員還有保安人員等等,由于在公司已工作多年,對公司上上下下的事情,基本上都會有一個大體的了解。
當他們繁忙時,自己能主動行個方便、搭把手,則很容易與他們接觸上,對于剛入職的你,在信息獲取上,會有很大幫助。
剛入職場里,不必刻意地去結交個別所謂的“大人物”、主要領導,只需要從周邊最容易接觸的人開始,快速建立自己的人際關系“根據地”,隨著彼此相處時間的增加,與更多的人進行人際往來與溝通,“根據地”面積增加,則是必然的事情。
2.干“最易”的活,進入情況
“大活”出業績,“小活”出人際。剛入職場,那些給人感覺不起眼的、簡單到家的小活,諸如打印、取件、倒水等等,乃至熟悉一下周邊的工作環境等,這些不但利于提升你的業務能力,更主要的還是你與他人建立順暢人際往來的重要抓手。
對于所謂的雜活,當看到其他同事都在忙于工作時,個人主動幫他們分擔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比如統計數據、整理資料等,如此一來,除能直接接觸到公司的業務范圍,工作方式以及了解掌握的公司更具體信息,做到近水樓臺先得月之外。還能憑此,很快拉近與同事之間的距離。
對此職場環境,最容易但也最需要做的事情,就是盡快熟悉兩種環境:
一種,潛在的人際環境,直接的方法就是拿到公司部門人員的通訊錄,對于部門主要領導、同事等聯絡方式要及時收錄到手機當中,以備調用。
另一種,當下的辦公環境,比如,哪一處是復印室,哪一處是會議室,某某領導在哪里辦公等都要做到心中有數,快速抵達。
做為一名新人,時常會接到領導這樣的話語,“通知XXX,現在到會議室開會”或者“到xx室,把投影儀拿過來”,倘若你沒有留存被通知人的電話或者不熟悉領導所指定的位置,你便會有一種想找地縫鉆進去的尷尬,總不能對領導說,“我不知道啊。”而領導見此景,則會認為你是新人當中的“新人”,瞬間拉低你在他心中的形象。
彼此相處,都希望對方是一個有眼力架兒的人。做為新人,剛到一家單位,倘若能提前將有礙人際往來,工作開展等細節性的工作處理掉,解決好,你會發現自己能更快,更好地與他人建立正常的工作與人際往來,進而較快獲取公司領導和同事的信任。
3.守“最佳”的形,贏得好感
心理學上有一種效應叫“首因效應”。這一效應由美國心理學家洛欽斯首先提出的,指交往雙方形成的第一次印象對今后交往關系的影響,即,“先入為主”帶來的效果。
換句話說,剛入職場,周圍的領導與同事最先看到的就是你的音容笑貌怎樣,你的外在形象如何,這將直接影響著你與他人交往的順利程度。
記得楊瀾曾說過這樣一句話:“沒義務透過你邋遢的外表,去發現優秀的內在。”剛入職場,不注意守好自己的形象,則是對他人的一種變相不尊重,無形當中就在疏遠著他人。
因此,在第一天入職,自己更需要注重以下三個方面:
1.宜人的表情。不需要逢人便笑,但不能時刻都板著自己的面孔,畢竟誰都不欠你的。
2.整潔的著裝。不需要豪華艷麗,咄咄逼人,但卻不能不修邊幅,給你一種無所謂,無所懼的樣子,自己所呈現的玩世不恭,實則就是在變相告訴他人,別理我。
3.恰當的語言。不需口吐蓮花,但要注重說話的尺度與分寸,若不會說則不說,一條基本準則就是寧少說,別多說,言多必失。
除此之外,還應善于守時。比如,上班別卡著點來,開會時提前10分鐘至少不能比領導來得還要晚等,因守時不好,給他人留下“傲慢”,“不合群”的印象,要盡可能杜絕。
雖說,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但當在未與對方正式接觸之前,以貌取人,還是一種基本參照。
結語
職場當中,與他人交往實則是一種微妙的過程,微妙之處就在于,有時還未與他人接觸,其實對方往往對你已經開始聽其言談,觀其行動,察其人品了。
當你做為新人處處表現得熱情大方,積極主動,給他人一種很靠譜的感覺,那么,主動幫你的人自然會來,快速由他人對你的“觀望期”進入“磨合期”,及至“熟絡期”,順利實現“冷啟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