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11-11 閱讀次數: 618
隨著數字化逐漸滲透到社會方方面面,傳統就業形態被打破,勞動力市場正悄然發生蛻變,靈活就業模式正成為主流。
在移動互聯網、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等數字技術加持下,靈活就業的內涵和外延不斷擴充,人員和規模加速拓展,形態和種類日趨多元。
據統計,我國當前有2億人在從事靈活就業。外賣騎手、網約車司機、網紅主播、微商等新職業、新崗位涌現,以互聯網平臺為組織基礎的相關從業人員數量持續攀升,支撐起“零工經濟”新就業形態發展。
“靈活用工”新形態面臨挑戰
近日,北京市人社局一位副處長體驗送外賣、調研網約車受到關注,在體驗后這位副處長講到,“年輕的新業態從業人員,還是更愿意把錢實實在在地握在手里,對他們來說社保還是有些遙遠。”
2021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支持各類勞動力市場、人才市場、零工市場建設,廣開就業門路,為有意愿有能力的人創造更多公平就業機會;“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草案也提出,建立促進創業帶動就業、多渠道靈活就業機制。
中國人民大學勞動人事學院等發布的《中國靈活用工發展報告(2021)》顯示,2020年企業采用靈活用工同比增長逾11%,達到55.68%。
這表明,就業觀念的呈現出多元化特征,社會各界對靈活就業認可度和參與度走高,企業對靈活用工的權重也持續提升。
平臺靈活用工,是數字經濟發展過程中,市場力量推動形成的商業現象。平臺用工規模不斷發展,證明新業態和新就業形態,符合經濟轉型和社會發展的趨勢。
然而,蓬勃發展的新就業形態與當前勞動關系制度呈現出諸多不適應性,面臨許多挑戰,我國靈活就業人員全部繳納社會保險,仍有很多現實困難。
據中國人民大學勞動人事學院副教授周廣肅介紹,社保從險種看,包括養老、醫療、工傷、失業、生育(逐步并入醫療)五險;從范疇看,社保分為城鎮職工社保和城鄉居民社保,前者有五險且強制繳費,后者只有養老和醫療兩險且自愿繳費。其中城鎮職工社保與勞動關系高度綁定,導致出現了社會保障的“二元化”,即有勞動關系才有社會保障,反之則缺失。
周廣肅認為,平臺工作模式改變了傳統勞動關系和工作基準,如果強制按照勞動關系來套用當前的新就業形態,將導致平臺成為擁有百萬雇員的超級企業,這不僅導致平臺企業無力支撐成本,也導致新就業形態的靈活性特征消失。
中國政法大學民商經濟法學院教授、社會法研究所所長婁宇認為,面對騎手等靈活就業者對于社會保障的多樣性需求,探索靈活的、符合勞動者利益的、又不影響新經濟業態發展的新型勞動保障體系,也是目前面臨的重大挑戰和亟需解決的問題。
探索多元化勞動保障模式
婁宇認為,以騎手為代表的靈活就業者的職業保障問題不能只依靠騎手、企業、社會、政府任何一方解決,相反,這需要社會各方共同創造一個積極的、可對話的環境,讓騎手、企業、以及職業保障相關政策的制定者都有充分表達、互動和協商的空間。
對于相關平臺而言,一方面,需要通過“認定勞動關系——有勞動標準——有勞動保障”的傳統路子要求平臺或相關企業為建立了勞動關系的從業人員提供法律保障。
另一方面,要避免勞動法關系泛化,對于無法認定勞動關系的從業人員,可以積極探索新的保障機制,發掘商業保險的優勢,下一步可優先探索將職業風險高的快遞和外賣配送騎手納入職業傷害保障試點,推進實現其繳費負擔與風險保障的平衡,鼓勵平臺企業承擔社會責任。
首都經濟貿易大學勞動經濟學院副教授、中國新就業形態研究中心主任張成剛也表示,目前一些觀點認為,只要使用傳統方式,認定了勞動者與平臺企業的勞動關系就可以解決新就業形態從業者保障問題的想法,沒有考慮該類就業的特點和經濟基礎,不僅無法解決問題,還有可能造成就業崗位大量縮減。
5月12日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確定進一步支持靈活就業的措施,再次釋放了支持靈活就業,鼓勵靈活用工機制的明確信號。
一是研究制定靈活就業人員參加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的兜底措施。推動放開靈活就業人員在就業地參加社保的戶籍限制。
二是開展平臺靈活就業人員職業傷害保障試點,合理界定平臺企業責任,探索用工企業購買商業保險、保險公司適當讓利、政府加大支持的機制。
三是抓緊清理和取消不符合上位法或不合理的收費罰款規定,為靈活就業創造好的環境。
在考慮是否將靈活就業者納入現行社會保障制度時更需要基于靈活就業者在工作時間、工作方式、管理制度上都很大程度上區別于傳統就業方式的實際情況,探索建立適應新業態用工的勞動保障體系,在發展中逐步引導規范,建立新時代有中國特色的新就業用工制度體系。對此,張成剛提出三點建議。
一是建議分類規范新業態下的用工。新就業形態從業者權益保障制度體系的建立將是一個長期的過程,應區分對待新業態下的平臺用工和傳統勞動關系就業,建議從保護勞動者權益、促進就業和解決行業痛點等多個方面著手。
二是完善靈活就業人員社會保障政策。具體到社會保障政策上,靈活就業從業者可以選擇參加城鄉居民養老、醫療保險。落實放開參加社會保險的戶籍限制(目前一些地方要求本地城鎮戶口),充分包容人口的流動性,允許外地和農村戶籍靈活就業人員在工作地參加社會保險,為勞動者提供基本保障。
三是鼓勵商業保險保障方式。充分尊重勞動者對保障方式的選擇意愿,鼓勵并支持平臺為靈活就業群體設計的商業保險措施,比如意外險、重疾險、商業醫療險、商業養老險等,對平臺企業以商業保險的探索和實踐,為靈活就業群體提供多層次保障,予以財政補貼和稅收優惠,在社會保障基礎安全網上,增加更高保障力度,對職工社保體系構成重要有益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