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3-09 閱讀次數: 2737
強大的養老保障體系既是社會發展的穩定器,也是資本市場良性發展的壓艙石。我國養老保障體系的完善需要增量改革和存量改革并重,其中增量改革要重點加快建立以個人養老金賬戶為基礎的第三支柱養老體系。
有序的個人養老金賬戶投資運作流程分為五個相對獨立的步驟:客戶分析、大類資產配置、投資組合構建、組合監控與再平衡、投資組合分析。
客戶分析除了解客戶的財務狀況外,重點在兩個方面,一是風險,包括客戶的風險偏好、實際風險承受能力;二是預期收益。在實踐中,客戶的風險收益偏好不是一成不變的,隨著時間和市場的改變,客戶的偏好很大程度上會發生改變。這需要基于行為金融學理論,建立一個動態的、覆蓋多影響因子的量化分析模型,對用戶年齡、目標退休時間、收入、資產等結構化數據以及用戶行為、家庭情況、投資目標等非結構化數據進行處理,實現對客戶風險收益偏好的全生命周期管理。
智能投顧的大類資產配置以馬克維茨的均值—方差模型及其衍生理論為理論基礎,通過多資產的選擇達到分散投資風險的目的,具體過程包括:選定基本的資產類別;基于各類資產的資本市場假設計算投資組合的預期收益和風險,確定最優組合集。在投資標的選擇上,美國智能投顧平臺一般選擇ETF作為基礎品種,一是為了避免主動型投資標的的風險暴露模糊化以及風格漂移問題,二是滿足客戶隨時贖回資金的需求,三是交易成本低。考慮到國內ETF不足的困境,同時個人養老儲蓄為長期資金,業績穩健性要求更高,建議以多資產指數投資策略為主,健全指數基金體系,包括股票型、混合型、指數型、債券型等不同風格類型的基金指數;同時,構建全市場、多層次的投資標的池,覆蓋配置型、主動型、主題型以及另類等多種類型的產品,進一步擴大投資品種范圍,放開貴金屬、股權投資和境外投資品種。
投資組合構建是將客戶分析得出的風險偏好參數與大類資產配置的預期收益一一對應,選擇出與客戶的風險偏好相對應的符合投資適當性的資產組合,即通過均值—方差優化得到組合的有效邊界后,智能投顧基于期望效用函數理論,根據之前客戶分析的結果為客戶自動選取合適的投資組合。
智能投顧采取閾值控制的再平衡策略來保證在不同風格的市場下,投資組合中的特定類別資產可以滿足原定的最低比例要求。根據策略的需要,智能投顧的投資組合可實現每日監控,及時對組合的風險暴露進行跟蹤,一方面,動態調減單位資產風險度高企或是對整體組合風險收益比提升能力低效的環節;另一方面,動態評估子產品的風格暴露及超額收益貢獻效果,動態調減其中低效產品的敞口。隨著時間推移,智能投顧會調整投資組合中特定資產的配置比例,來適應投資者在不同年齡、收入情況下的風險偏好變化。智能投顧的投資組合并非完全被動,投資者主觀上對于風險的容忍度和投資目標也隨時可能發生變化,投資者可以提出自身對于資產配置需求的改變,投資組合會做出相應的調整。
智能投顧通過數據挖掘、可視化技術為客戶自動生成可定制的投資分析報告,內容包括業績展示、業績歸因、風險因子分析、組合描述性統計分析、回測和模擬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