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6-13 閱讀次數: 1424
仲夏的北京,天高云淡,風和日麗。沐浴在“十九大”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照耀下,中華民族迎來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的莊嚴時刻,為深刻領悟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人才是實現民族振興、贏得國際競爭主動的戰略資源”和“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的思想精髓,“中國海歸群體與改革開放40年——2018第四屆海歸中國夢年度盛典”率先拉開了人才強國夢的序幕。
硬實力、軟實力,歸根到底要靠人才實力。在與地方政府交流座談會上,與會嘉賓分別圍繞“高層次人才與地方改革創新”核心議題暢所欲言,分享了許多獨到見解和寶貴經驗。重慶市委組織部副部長康騫指出,改革開放尤其是去年下半年以來,重慶搶抓機遇,順勢而為,圍繞“兩地”“兩高”目標建設,正在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人才制度優勢和城市差異性的人才戰略模式。
順體制 活機制 打造“高精尖缺”人才舞臺
重慶,位于中國內陸西南部,幅員面積8.24萬平方公里,人口3100萬,轄38個區縣,是中國西部唯一的直轄市,是國家重要中心城市、長江上游地區經濟中心、國家重要現代制造業基地、西南地區綜合交通樞紐,也是西部大開發重要的戰略支點、“一帶一路”和長江經濟帶重要聯結點。
2016年新春伊始,習近平總書記親臨重慶視察,為重慶的發展導航定向。今年3月,習近平總書記參加十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重慶代表團審議時發表重要講話,強調重慶要加快建設內陸開放高地和山清水秀美麗之地(簡稱“兩地”),努力推動高質量發展,創造高品質生活(簡稱“兩高”),這為重慶融入國家開放大格局,拓展發展新空間指明了前進的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為了將習總書記的殷殷囑托和黨的十九大精神全面貫徹在重慶大地上,重慶作出了“三大攻堅戰”“八項行動計劃”的部署,其中科教興市和人才強市行動計劃,包括10個具體行動、32個專項,以大數據智能化為引領推進科技創新、以提質增效為方向推進教育強市、以“近悅遠來”為目標建設人才強市。在人才強市方面,將實施萬名高端人才集聚、十萬產業人才培養、百萬緊缺實用人才開發三大行動,著力補齊人才短板,推動人才與發展有效匹配。
過去幾年,是人才體制機制改革不斷破冰的時期。去年下半年以來,重慶改革多措并舉,政策創新亮點頻出,積極推進人才評價機制改革和政策創新,不斷給人才送去大禮包。同時,針對制約人才、教育、科技發展的痛點、難點,實施創新創業生態優化行動,通過深化體制機制改革、探索賦予科研人員科技成果所有權和長期使用權、提高人才政策競爭力、強化創新創業金融支持、加強知識產權保護、實施人才安居保障工程、打造優質人才公共服務體系等措施,營造創新創業的良好生態,增加虹吸力,努力把重慶建設成為科技進步、教育興旺、人才匯聚之地。目前,系列吸引、激勵、服務人才的配套政策正在制訂出臺,這些優惠的政策、寬松的環境和優質的服務,必將助力各類人才在重慶各得其所、盡展其長、名利雙收。
興科教 引創新 釋放“智慧重慶”人才活力
重慶在實施科教興市和人才強市行動計劃的同時,以智能化為引領的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和鄉村振興戰略為抓手,推出了一場又一場產業、技術、人才和經濟社會發展的盛宴,營造人才創新氛圍。
比如,大數據智能化方面,阿里巴巴、騰訊、京東等國內外知名企業先后到重慶布局,馬化騰與重慶開展“智慧交通”合作,馬云來渝開發“智能重慶”項目,劉強東來渝布局京東物流集團重慶區域總部、京東重慶虛擬電商金融產業基地;在技術方面,重慶“中科云從”研發的人臉識別技術,近日刷新三項世界紀錄;重慶海云大數據與市公安科研所聯合研發的唇語識別技術,識別模型準確率達到70%以上;重慶超硅科技8/12英寸半導體級硅片,打破了國外企業在該領域的壟斷;國內首家民營企業研制的商業火箭“兩江之星”,也于5月17日升空……
牢記習近平總書記的囑托,重慶積極謀劃實施內陸開放高地和山清水秀美麗之地建設,并借助創新拓展空間,實施以大數據、智能化為引領的創新行動戰略計劃,著力構建智能產業、智能制造和智能化應用三位一體的新格局。
“智慧重慶”以獨特的魅力吸引大量的優秀人才,一起推動高質量發展、共同創造高品質生活。重慶有西部的唯一長江黃金水道,以中歐班列(重慶)等為支撐的開放通道全面形成。渝新歐大通道的起點重慶果園港,擁有4個鐵公水聯運港口,370萬標箱通過能力,港口年貨運吞吐量1.97億噸;中國內陸“十大”空港之一江北國際機場,擁有70余條國際航線,年旅客吞吐量3872萬人次。全球最大電子信息產業集群和國內最大汽車產業集群建成,中國(重慶)自由貿易試驗區、中新(重慶)戰略性互聯互通示范項目務實推進,內陸國際物流樞紐和口岸高地加快建設,全球279家世界500強企業落戶重慶。
截至2017年底,擁有在渝高校72所,其中部屬普通高校2所,市屬普通高校23所,高職高專院校39所,軍隊院校3所。擁有國家級重點實驗室13個,國家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10個、市級371個;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22個、市級452個。國家級科技企業孵化器9家。擁有國家級高新技術開發區4個,國家級留學生創業園2個。
得區位 享人文 營造宜居宜業新磁場
重慶是一座歷史悠久的古都,也是一座朝氣蓬勃的新城,這些年取得了顯著的成就,GDP名列前茅。重慶有得天獨厚的區位優勢,立足于“兩點”的區位優勢,同時向西、東和南拓展通道,搭建國家級開發和開放平臺,積極推動傳統產業升級并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讓重慶連通世界,讓世界通向大重慶。通道建設方面,重慶致力于構建鐵空水空四位一體的綜合立體交通體系,全方位地打造四通五達的內陸國際物流樞紐,初步形成了物暢其流、貨達天下的新格局口岸建設方面,重慶從無到有,目前已經建成了七個口岸,初步構建起水、空、鐵口岸體系;平臺建設方面,重慶已經構建起1277開放平臺,層次分明類別豐富,功能齊備,為推動全域開放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重慶山清水秀、人杰地靈,宜居又宜業。重慶既以江城著稱,又以山城揚名,有中國火鍋之都、中國會展名城、世界溫泉之都之稱。主城區空氣質量優良天數303天,全市森林覆蓋率達45.4%。有長江三峽、世界文化遺產大足石刻、世界自然遺產武隆喀斯特和南川金佛山等壯麗景觀。全市境內歷史文化遺跡多達2.5萬余處,輕軌“穿樓”、立交盤旋、過江索道、吊腳樓群展示著“3D魔幻之城”“站著的立體城市”的獨特韻味,更是成為網紅城市,“五一”期間,洪崖洞的熱度僅次于北京故宮。
除了擁有良好的自然、人文環境,重慶的創新創業宜居生態環境日益迷人。千里為重,廣大為慶。在重慶,可以行千里、致廣大!重慶以特有的區位優勢、人文環境、資源稟賦、產業現狀、發展路徑、規劃目標打造差異性的人才競爭戰略,以熱忱的胸懷和雙臂擁抱廣大海內外人才的到來,并肩攜手踏上建設新時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新征程,實現民族偉大復興的強國夢,重慶這片火熱的土地上必將奏響一曲曲群英薈萃、大展宏圖的華美樂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