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id="hh51f"><cite id="hh51f"></cite></p>

    <ruby id="hh51f"><mark id="hh51f"></mark></ruby>

      <p id="hh51f"><cite id="hh51f"></cite></p>

        <ruby id="hh51f"></ruby>
          <del id="hh51f"></del>

          <pre id="hh51f"></pre>

                    <pre id="hh51f"><mark id="hh51f"><thead id="hh51f"></thead></mark></pre>

                      正確的離職率計算方法

                      2018-06-29 閱讀次數: 7645

                      離職率是指在一定時期內,員工離職的數量占員工總數的比率,可以理解為在一定時期內,每100個員工中有幾個員工離職。

                      在眾多的資料中,離職率的算法大多是以某一單位時間的離職人數與正式職工平均人數之比來表示,而正式職工平均人數又為單位時間期初人數與期末人數的平均值。

                      常見錯誤公式為:

                      離職率 = 離職人數 ÷ 正式員工平均數

                      但實際上無論如何,離職率不應超過100%,如果按上述這種算法公式來算,很有可能就超過100%。

                      舉個例子
                      某公司一年的前六個月中每個月的期初人數、期末人數、錄用人數、離職人數如下表所示:

                      注:上面所有相關數據都是假設某個公司的數據。
                      問題:這家公司的離職率是多少?
                      常見錯誤算法一:

                      如果把分母定義為正式員工平均數,也就是期初數量和期末數量的平均,那么一月份的離職率為:

                      離職率=35/〔(50+18)/2〕×100%=103%

                      解析:用這種方法計算出來的離職率有可能大于或等于100%,所以這種算法是錯誤的!

                      常見錯誤算法二:

                      如果把分母定義為期初數量,那么二月份的離職率為:

                      離職率=20/18×100%=111%

                      解析:這個結果可以解釋為離職的人數為月初總人數的1.11倍,但如果用每100人中有111個人離職來解釋該公司二月份的離職率顯得有些牽強,所以這種算法也是錯誤的。

                      常見錯誤算法三:

                      如果把分母定義為期末數量,也會出現離職率超過100%的現象。如一月份的離職率:

                      離職率=35/18×100%=194%
                      如何正確的計算離職率?
                      正確的離職率計算方法
                      離職率的計算方法 :

                      將分母定義為本月累計在冊人數,所謂的累計在冊人數是指本月曾經在冊的員工的總數,它等于月初員工數量加上本月新進員工數量,也等于月末員工數量與本月離職人員數量之和。我們以1、2月份的情況計算離職率:

                      a) 1月離職率=35/(50+3)×100%=35/(35+18)×100%=66%

                      b) 2月離職率=20/(18+35)×100%=20/(20+33)×100%=37%

                      因為離職率的分母為期末在職員工數量加上本期離職人數之和,它一定大于或等于本期的離職人數,故所計算的離職率總是小于或等于100%,不可能出現離職率大于100%的現象。

                      半年或一年的離職率計算方法:

                      以離職率等于某一時期的離職人數比上該時期的累積在冊人數計算,則該公司上半年的離職率為:

                      上半年離職率=70/(50+74)×100%=70/(54+70)×100%=56%


                      通過上面的討論,我們可以發現,在計算離職率時如果能將分子定義為在某一時期內的離職人數,分母定義為該時期的累積在冊人數,即該時期內的在職員工最多時的數量(離職率=離職人數/累計在冊人數×100%),這樣求出的離職率將更為科學。

                      一方面應用這樣的方法可以使得人們更加容易理解離職率的含義;另一方面,不論員工什么時候辭職,都可以在離職率上反映出來。


                      三維離職率計算與分析法
                      所謂三維離職率,就是指企業的綜合離職率、新員工離職率、老員工離職率。

                      該方法通過針對企業員工性質分類,對離職情況進行多維度分析,找出企業在人力資源管理中的不足,從而可以針對性的進行改進。
                      綜合離職率
                      綜合離職率是指在一定時期內,員工離職的數量占“員工”的比率,也就是我們傳統所說的離職率。

                      綜合離職率=[當期離職總人數/(期初人數+當期新進總人數)]×100%

                      新員工離職率
                      所謂新員工,通常是指在企業工作一年以下,甚至半年以下的員工(有的企業把工作不滿兩年的員工定為新員工,這個可由各個企業實際情況來界定)。

                      新員工離職率=(當期新員工離職人數/當期新進總人數)×100%

                      老員工離職率
                      所謂老員工,通常是指在企業工作一年以上的員工(有的企業認為工作滿兩年及以上的員工才算為老員工,這個可根據各個企業實際情況來界定)。

                      老員工離職率=(當期離職老員工人數/期初人數)×100%


                      注:老員工的定義可由各企業根據實際情況自我定義,可以定義為工作滿一年的為老員工,也可以定義為工作滿二年或以上的為老員工。

                      但是老員工的定義必須和新員工的定義相對應,比如老員工定義在本公司工作為滿一年的,那么新員工就必須定義為在本公司工作未滿一年的。
                      三維離職率分析
                      通過計算綜合離職率、新員工離職率、老員工離職率并將三組數據進行對比,根據新老員工離職原因的差異化,進行分析,找出企業目前導致員工離職的主要原因,并進行改進完善。

                      新員工大多對企業狀況不是很了解,有一定的新鮮感和激情,但也存在著適應過程,我們通常說,有希望才有失望。

                      對于新員工的離職來說,主要有這么幾種因素:薪資達不到預期、與新領導相處不和、自我實現與預期不符合、企業文化無法適應等等。

                      新員工離職的原因,除了企業本身的環境因素外,大多是招聘的原因,因為招聘的時候,企業并沒有看準人,所以使得新員工的預期與企業實際情況相差很大,導致新員工離職。

                      老員工,已經對企業有了一定的了解和認識,通過一年的工作,上級也對這些員工有了一定的了解,員工本身已經失去了當初進企業的新鮮感,更多表現出來的是老員工的成熟與穩重,因為他們對企業的特點、制度、發展狀況等各個方面已經有了一定的認識。

                      就企業方面而言,老員工離職通常有如下幾種因素:沒有晉升機會、對企業發展前景失望、自我實現得不到滿足、學習不到新的知識、與領導不和難以忍受或領導變動、薪資待遇增長不能滿足個人需求增長、企業單方面主動提出解除合同。

                      一個公司員工離職,如果是老員工多,說明公司的體制存在嚴重的問題,需要改善。再結合以往各個員工離職面談的結果,以及離職原因的調查,各種員工動態的關注,可以準確的查找到企業在制度、文化、人力資源體系、管理模式等各種能影響到老員工離職方面因素,從而加以針對性的改革改善。

                      如果是新員工離職的多,說明公司的招聘存在嚴重的問題,并沒有找到適合企業發展的員工,企業可以通過分析各種招聘流程與環節以及招聘人員本身的工作方式,還有企業對新員工的各種文化、工作氛圍等因素,針對性的去改善招聘方式方法,改善新進員工對企業的認同與融合度!







                      來源:互聯網

                        <p id="hh51f"><cite id="hh51f"></cite></p>

                        <ruby id="hh51f"><mark id="hh51f"></mark></ruby>

                          <p id="hh51f"><cite id="hh51f"></cite></p>

                            <ruby id="hh51f"></ruby>
                              <del id="hh51f"></del>

                              <pre id="hh51f"></pre>

                                        <pre id="hh51f"><mark id="hh51f"><thead id="hh51f"></thead></mark></pre>

                                          婷婷综合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