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5-19 閱讀次數: 2874
近日,“得到”聯合中國人民大學職場研究項目組發布了《2022年中國職場人群發展建議白皮書》(下稱《白皮書》)。《白皮書》指出,以數字經濟為代表的新經濟、新業態給中國社會經濟發展帶來了深刻的影響,相較于以計算能力、讀寫能力等認知技能為代表的“硬能力”,更偏重非認知能力,包含學習和創造性解決問題的能力、管理能力、社會交往能力和自組織能力等方面能力的職場“軟技能”的提升,已經成為就業者和用人單位的迫切需求,同時也是促進高質量就業的重要方面。
《白皮書》指出,數字經濟正在重塑經濟社會的發展格局。數字經濟時代意味著“十四五”期間就業領域也將出現許多新變化與新趨勢。根據國務院2021年8月印發的《“十四五”就業促進規劃》,產業轉型升級、技術進步對勞動者技能素質提出了更高要求,同時“就業難”與“招工難”并存,結構性就業矛盾更加突出。因此,在數字經濟發展勢不可擋的情況之下,破解新發展階段的就業結構矛盾要重點關注勞動者素質的提升問題。
當下中國就業人員的整體素質已經較以前有了較大提升,人口受教育程度持續改善,人力資本不斷提升。就業人口的“硬技能”已經有了相當的保障。不過,根據《白皮書》的調研報告,超過85%的職場人正經歷職場困境與挑戰,“職場能力不足”的問題占比達到66.9%。這樣一種看似矛盾的局面實際上也正是中國結構性就業矛盾中的一個側面,即較高發展水平的“硬技能”與欠缺的“軟技能”之間的失衡。《白皮書》也指出,數字化和人工智能時代對勞動者的自我學習和知識更新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職場人的“軟技能”危機更為突出。
《白皮書》認為,“能力失衡”的問題在數字經濟時代的就業問題中不容小覷。一般來說,“硬技能”,而“軟技能”更偏重非認知能力,包含學習和創造性解決問題的能力、管理能力、社會交往能力和自組織能力等。這也與數字經濟所體現的要求相契合,即生產和價值創造方式加速迭代使得及時洞察并滿足客戶需求成為企業的核心能力,組織結構趨于扁平化、人機交互成為主流、更加靈活的團隊協作要求人作為“節點”的溝通作用更為突出。這些都強化了“軟技能”在數字經濟時代的不可替代性。
面對數字經濟、人工智能等沖擊之下“軟、硬技能”平衡的問題,多數職場人表達了清晰的訴求。以計算能力、讀寫能力等認知技能為代表的“硬能力”已經不是勞動者在職業上獲得成功的限制性因素。《白皮書》調研數據顯示,受訪職場人對職場能力的重要性認知中更偏重非認知能力的“軟技能”,其中,“工作溝通能力、時間管理及目標管理能力、社會交往能力、管理能力和學習能力”位居前五位。勞動者普遍認為自己最想提升的也是“軟技能”。
勞動者與雇主對于職場“軟技能”提升的雙向迫切需求,正是當下結構性就業矛盾中就業市場供需失衡的充分展現。高質量發展的轉型創造了多種高質量就業崗位,同時也需要具備相應素質的高質量就業人群相匹配,否則最終將遲滯高質量發展的目標。《“十四五”就業促進規劃》指出,到2025年,要實現結構性就業矛盾有效緩解,人力資源質量大幅提升,更加匹配產業轉型升級和高質量發展的需要。而為達到這個目標,破解高質量就業難題,就必須聚焦勞動者技能素質提升。其中,迫切需要“更新”勞動者的“技能體系”,實現“硬技能”與“軟技能”的平衡,實現新層面上的勞動者素質提升。
《白皮書》顯示,目前勞動者轉型的主動性已經積聚起來,而問題是通過何種方式提升自身“軟技能”以適應高質量就業崗位。對于當下人才供需錯位的矛盾,《白皮書》指出,一方面是職場技能培訓尚滯后于市場需求,另一方面職場技能培訓的供給數量和質量也存在參差不齊的狀況。因此,解決影響高質量發展與高質量就業的勞動者“技能平衡”問題,需要多方發力,鼓勵更多的培訓機構、職業院校參與提升培訓的供給能力和質量,并健全完善終身職業技能培訓體系,大力開展企業職工崗位技能提升培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