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2-08-19 閱讀次數: 1270
科學文化被公眾普遍認為是科學家群體或者科技界的文化。科學文化的確由科學共同體而生,繼承和延續著特定的規則和秩序,秉承共同的精神和價值觀。但從文化功能的角度來看,科學文化的影響力絕對不局限于科學共同體內部,科學文化早已滲透在社會文化之中,也受到社會文化的滋養或制約。
與人類繁衍發展的漫長歷史相比,科學的歷史并不久遠。但就在科學有了一席之地的有限歷史維度中,人類社會從關系架構、行為方式到思維模式都被科學深刻影響甚至顛覆性重構。科學已經成為現代社會不可分割的重要部分,是延續和推動現代社會發展的核心力量。
中國真正接受現代科學不過百年,數次的“西學東漸”讓科學在中國建制化生根發展,支撐科學運行的一整套制度體系逐漸建立并向社會擴散,從“科技是第一生產力”到“科教興國”,從“科學發展觀”到“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科學已經成為我國社會發展運行的重要引擎,與國家的政治、經濟、文化深度滲透,交互影響。
中國傳統文化依然是我國社會文化的血脈,但現代文明下的中國社會文化已然是現代科學形塑后的文化。
我們已經不能再孤立地看待科學與社會,也不能割裂地來思考科學文化與社會文化,從廣義上來說,科學文化就是科學在社會語境中形成的文化,科學文化就是社會文化的有機構成。
讓科學文化成為社會文化的底色,是從根本上實現向先進文化的靠攏。科學文化的理性精神能夠推動社會更加理性和實事求是。當今中國,社會文化尚未能達到匹配科技發展的程度。讓科學文化滋養社會文化,是讓理性思考代替慣性盲從,從而更好地提升社會文明程度和人民幸福指數;也是讓理性精神戰勝盲目與浮躁,讓社會文化以實事求是為基底,更好地推動科學技術進一步取得突破性進展。
科學文化的方法觀能夠幫助社會公眾有序、有效地提出問題、解決問題。自然科學在建立發展中形成了一套科學研究的方法,而科學文化的引領能夠讓科學方法和實證精神深入人心,推動全社會以冷靜和客觀的態度來認知和對待中國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征程中要面臨的諸多問題,以循證和求索的方法來解決問題。
科學文化的批判意識能夠促進社會淘汰落后觀念及陳舊思維。進入了新的歷史時期,批判精神依然是國家發展和文明進步的不竭動力,科學文化中更具目標性、方法性的批判意識,能夠以良幣驅逐劣幣,淘汰落后的不適應現代化發展的觀念和阻礙社會進步的陳舊思維,營造向善、求真、友好、創新的社會氛圍。
讓科學文化成為中國社會文化的底色,就是讓理性精神、實證精神以及批判精神等科學文化的精華引領社會文化,更好地服務于國家戰略發展,更有力地推動經濟增長和人民生活水平提升。
鑒于科學文化與傳統社會文化之間尚存在流通的障礙,必須要先著力于建立跨越溝壑的橋梁,才能讓科學文化由科學共同體內部更充分地向社會釋放,引領社會文化。
一是以弘揚科學家精神為核心,加強科學文化傳播。真實立體的科學家,鮮活動人的科學家故事,是引導公眾親近科學、了解科學的窗口。以科學家精神的弘揚為契機,能夠讓公眾更直觀地理解和接受科學文化,讓科學文化潛移默化影響公眾。
二是全方位促進公眾理解和參與科學,建立公眾對于科學的信任。目前我國公眾對于科學這一西方舶來品,尚未徹底改變“中體西用”的態度,根源在于公眾對科學的理解和參與度不足。這就要給予公眾更多接觸科學的空間和機會,鼓勵并引導公眾參與科技創新,寬容并回應公眾對于科學的質疑和不滿,讓公眾真正接納和擁抱科學文化。
三是賦予科學教育更多人文精神和價值內涵,讓科學文化生根發芽。教育是科技發展的堅固基石,也是提高全民科學素質的核心環節。科學教育已經成為了基礎教育體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然而科學教育不能局限于科學知識的灌輸,而更應被賦予更多人文精神和價值內涵,讓科學文化通過教育播下種子,讓科學文化自然而然成為社會文化的主流和底色。
讓科學文化成為社會文化的底色,既有利于構建更符合科技創新發展的社會環境,也從根本上建立起中國文化自信,同時也能為更好地實現中國百年復興夢提供不竭文化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