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9-22 閱讀次數: 1129
青海浮天闊,黃山裂地虛。
從三江源頭到大湖之畔,從農區人家到草原牧鄉,青海省聚力綠色發展,筑牢生態屏障,共創美好生活,奮力譜寫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青海篇章。
黨的十八大以來,青海省人社廳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人社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和考察青海時的重要講話精神,牢固樹立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在穩就業保就業、深化社會保障制度改革、加快人才隊伍建設、構建和諧勞動關系、提升為民服務質量等方面,取得了突出成就。努力讓百姓的生活更加殷實、精神更加富足、笑容更加燦爛,全省各族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持續提升。
十年來,青海省人社事業蓬勃發展,在全國創造了多項“率先”,多次獲得國家級、省級表彰,贏得了人民群眾滿意的口碑,贏得了社會各界的廣泛贊譽,唱響了新時代人社服務凱歌。
就業就是最大的民生
城鎮累計新增就業61.74萬人,年均超過6萬人;農牧區勞動力轉移就業1134.4萬人次,年均超過110萬人次……一組組數字正是青海省近年來堅定不移促進就業創業工作最好的證明。
黨的十八大以來,青海省著力實施就業優先戰略,完善積極就業政策體系,推動形成政府激勵、社會支持、勞動者勇于就業創業的新機制,全力穩就業保就業,全省就業實現“質量、數量”雙提升。
面對新冠肺炎疫情沖擊,青海省人社部門沉著應對、攻堅克難,穩住就業“基本盤”,發揮了促進經濟穩定發展的“壓艙石”作用。當地積極優化就業結構,城鎮登記失業率從3.4%下降到1.8%,保持較低水平;城鎮吸納就業人數超過農村,城鄉就業格局發生根本性轉變;第三產業成為吸納就業主體,超過“半壁江山”。此外,青海省人社部門累計幫助16萬多名高校畢業生就業,幫扶 33.24萬名失業人員再就業、4.46萬名困難人員就業,實現零就業家庭動態“清零”,實現重點群體就業穩定。
黨的十八大以來,青海省大力打造勞務品牌,形成了以“青海拉面”、“青繡”、枸杞采摘為代表的一批優質勞務品牌。據統計,青海人在北京、廣州等270多個城市和馬來西亞、加拿大等10余個國家開辦拉面店3.3萬家,帶動近20萬人就業,年經營收入達200億元。一碗碗熱氣騰騰的牛肉拉面,載著濃濃鄉愁、伴著青海故事、帶著高原魅力,闖出青海、遍布全國、走向世界。從“小打小鬧”的街頭小攤榮登地理標志的“大雅之堂”,成為名副其實的“就業面”“致富面”“幸福面”,向世人展現了高原兒女的勤勞樸實和自強不息、敢闖敢干的精氣神。
建立完善的社會保障體系
青海省始終把社會保障作為保障和改善民生、維護社會公平、增進人民福祉的重要制度安排。
十年來,青海省堅持全覆蓋、保基本、多層次、可持續方針,不斷滿足人民群眾多層次多樣化需求,織密扎牢了社會保障“安全網”。機關事業單位和企業養老保險制度順利并軌,建立起全省統一的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制度,率先實現失業保險、工傷保險省級統籌,基本建成覆蓋城鄉的社會保險制度體系。在青海大地,各族群眾不分城鄉、地域、性別、職業,在面對失業、工傷等困境時都有了相應的制度保障。
積極擴大社會保障覆蓋范圍,青海全省目前養老保險、失業保險、工傷保險參保人數分別達到432萬人、55萬人、96萬人,比十年前分別增長了65%、47.5%、95%,基本實現法定人群全覆蓋、人人享有社保的目標。
全省采取多舉措逐步增強社會保障服務能力。累計發放社保卡582萬張,覆蓋全省98%的常住人口,基本實現“人手一卡”;不斷優化服務功能,初步實現惠民惠農補貼、就醫購藥等民生服務“一卡通”。
人才隊伍建設蓬勃發展
青海始終把人才工作作為關乎發展的根本問題。堅持黨管人才原則,深入實施人才強省戰略,強化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大力培養本土人才,積極引進緊缺人才,不斷激發人才創新創造活力,人才工作邁上新臺階。
青海著力在引才、育才、用才上下功夫,出臺《“青海學者”計劃實施辦法》等政策文件,國家級、省級人才重點項目有序推進,昆侖英才行動提質增效,科學制定23個職稱改革方案和32個評價標準,新一輪職稱制度體系基本形成、成效顯現。
為了推動高素質人才和技能人才隊伍壯大,青海省創新“項目+平臺+人才”模式,建立5個國家級專家服務基地、4個國家級繼續教育基地,“組團式”引進博士632名,博士后科研流動站實現零的突破,博士后科研站點進入“兩位數”時代,高層次人才達到3611人,專業技術人才總量達18.05萬人。同時,推行終身職業技能培訓制度,精準開展“菜單式”、定崗定向和創業培訓,組織城鄉勞動力職業技能培訓98.8萬人次,技能人才總量達到37.7萬人,比2012年增長了26.5%。各類人才對青海經濟社會發展的貢獻逐年提升,在推動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助力生態文明建設、抗擊新冠肺炎疫情、促進民族團結進步等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
堅定不移維護勞動者合法權益
青海省始終把維護勞動者權益作為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堅持法治思維、依法行政,用法治方式積極預防化解勞動關系領域突出問題,著力維護企業和勞動者合法權益,全省勞動關系保持總體和諧穩定,為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促進社會公平正義發揮了重要作用。
青海省以推進勞動合同制度建設為抓手,完善構建和諧勞動關系配套措施,強化政策指導和日常督促檢查,企業勞動合同簽訂率和履行質量逐年提高。2021年底,全省企業勞動合同簽訂率達96%以上。創新協調勞動關系三方機制,建立健全由政府、工會、企業共同參與的協商協調制度。全省以貫徹《勞動爭議調解仲裁法》為核心,以加強勞動人事爭議處理效能建設為主線,制定出臺14項勞動人事爭議調解仲裁工作制度規定,強化了依法公正處理爭議案件的制度保障。按照“快立、快調、快審、快結”原則,優化爭議處理程序,暢通爭議處理通道,依法維護當事人合法權益。累計處理爭議案件1.7萬余件,仲裁結案率保持在96%以上。
青海始終把加強人社公共服務能力建設作為踐行初心使命的基礎工程。通過簡政放權、優化流程、創新服務,不斷提升人社政務服務的標準化、信息化、便捷化水平。
全系統共精簡各種證明材料110項,辦事企業和群眾提供材料減少85.9%;75項服務“零跑腿”;辦理時限提速50%以上;10個“一件事”打包辦、29個異地事項跨省辦、190個事項省內通辦,實現“一般事項不見面、復雜事項一次辦、無謂材料不用交”。
全省建成人社政務服務一體化平臺,190項服務事項在省政務服務網、廳門戶網和人社通APP實現“一網通辦”,網辦業務占比達90%。通過大數據比對從“人找政策”轉變為“政策找人”,職業技能提升培訓補貼等9個事項實現“免審即享”。針對老年人運用智能技術困難問題,開展適老化改造,推行授權代理、親友代辦,提供上門服務,讓人社服務更加貼心、暖心。
邁進新時代,青海省人社部門將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以更大的改革勇氣、更積極的進取精神,推動社會保障高質量發展、可持續發展,不斷增強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將人社凱歌唱響青藏高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