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11-03 閱讀次數: 872
位于秦巴山區腹地的白河縣,產業基礎薄弱,屬國家鄉村振興重點幫扶縣。
這幾年,不少白河縣群眾發現,外出務工招聘信息多了,選擇余地大了,出門在外更有保障了;若是留在老家,社區工廠一年比一年多了起來,在家門口一樣有活干、有錢賺;即便缺少一技之長,也不乏參加職業技能培訓的機會,習得一門手藝。不僅如此,一批在外闖出了名堂的能人紛紛“歸雁還巢”,引領鄉親們增收致富。
就業是民生之本、幸福之源。近年來,聚焦穩崗就業,白河縣創新實施“四百工程”,圍繞成立百家勞務公司、壯大百家社區工廠、開展百場技能培訓、回引百名創業能人,幫助群眾就業增收,確保全縣每年務工就業人數穩定在6萬人以上,實現有勞動力的家庭至少有1人穩定就業,為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提供了有力支撐。
成立百家勞務公司
引導群眾務工就業
跟許多同齡人相比,獨自在外打拼的解小銳更為不易。
18歲的解小銳是白河縣構朳鎮高莊社區居民,去年完成職高學業后,不料遭遇家庭變故。正當解小銳彷徨無措之際,他和正上小學的妹妹的生計問題又讓他頭疼不已。了解到他的困境和就業意向后,社區干部為他聯系了縣上的足部修護技能培訓班。這讓解小銳重新找到了生活的方向。
“我先到縣上參加培訓,再去江蘇實習,如今在江西上饒就業,成了一名足部修護師,每月能有六七千元收入,家庭經濟壓力大大減小了。”10月12日,回想起自己外出務工的經歷,解小銳感慨。
更讓解小銳感到暖心的是,構朳鎮高莊社區勞務服務有限公司工作人員還與他保持聯系,幫助他打消顧慮、安心工作。
去年底以來,白河縣在全縣11個鎮和122個村(社區)成立了勞務公司,健全了縣鎮村三級就業體系,做到外出務工“村村有人管”。由村黨支部書記、“四百工程”協理員、村干部組成的勞務公司,摸清了各村(社區)勞動力人員底數,建立了勞動力資源信息化臺賬,定期宣傳就業政策、推送崗位信息,并與外出務工人員建立溝通聯系,及時掌握外出群眾務工狀況。
截至今年9月底,白河縣已舉行線上線下招聘活動20場次,發放招工簡章2萬余份,有力促進了全縣6萬余名勞動力實現外出務工、就近就業。
壯大百家社區工廠
幫助群眾就近就業
10月22日,在白河縣益成服飾社區工廠的棉服生產線上,90余名工人飛針走線,棉服成品、半成品在他們身旁堆成了一座座小山。
入職1個多月,張堂芬干勁十足,縫起棉衣衣領愈發熟練。一眨眼的工夫,對齊布片、填充棉絮、縫制衣領等工序就完成了,針腳規整、細密。
“入職前3個月,每月有2000元保底工資。只要肯下功夫,把技術練熟,每月掙四五千元不是夢。”說起自己的新工作,張堂芬不由得微笑起來。
除了不低的收入,社區工廠還了了她的一樁心事。“大女兒正上高二,兩個小女兒還在上幼兒園,都正處在需要人照顧的關鍵時期。由于很多工友都面臨類似的情況,工廠便靈活排班。我們每天只要干夠工時,幾點上下班可以自由選擇,實在是太方便了。”張堂芬高興地說,“掙得多、離家近,未來有奔頭。”
就業一頭聯系千家萬戶,一頭關乎經濟發展。近年來,白河縣因地制宜,大力發展毛絨玩具、電子線束、服飾鞋襪等勞動密集型產業,大力推廣“園區總部+新社區工廠+家庭工坊”模式,讓群眾在家門口靈活就業。
截至目前,白河縣已發展新社區工廠144家,提供就業崗位5000多個,吸納就業4928人。新社區工廠已經成為群眾就業增收的有效載體,讓更多群眾在家門口實現了就近就業、穩定增收。
開展百場技能培訓
提升群眾就業技能
對于年輕姑娘柴正怡而言,一次偶然的機會,參加一次技能培訓,成了她職業生涯的重要拐點。
2018年7月,在白河縣人社局牽頭下,白河縣職業學校與鄭遠元集團合作舉辦了培訓班。“這家公司的待遇、離家距離都挺合適的,但前提是你要肯吃苦。”聽了父親的話,柴正怡決定試一試。
在接受了半個多月的培訓后,柴正怡去了山東青島,學習理論知識、按摩手法、產品使用等,并被提拔為一家鄭遠元修腳店的副店長。今年6月,柴正怡選擇回家鄉發展,恰好鄭遠元修腳店在白河縣擴張門店。憑借扎實的技藝、豐富的經驗,她成功應聘為店長。
在白河縣,柴正怡不是個例,越來越多群眾通過參加技能培訓學會了新手藝,進入了新行業,就業之路越走越寬。
“群眾需要什么,我們就培訓什么;什么有市場,我們就發展什么。”白河縣人社局局長王海波介紹,“我們立足需求抓培訓,提升技能促就業,將市場需求和群眾需求結合起來,開展訂單、定向、定崗培訓,著力提升培訓的針對性,實現了群眾自身素質、勞動技能、收入水平以及滿意度的大幅提升。”
今年以來,白河縣著力打造一批帶動就業能力強、品牌知名度高、群眾口碑好的勞務品牌,開展足部修護師、月嫂、保溫工、直播帶貨員等各類技能培訓62場,共培訓1865人,實現就業1025人,培訓就業率達55%。
回引百名創業能人
做優做強“歸雁經濟”
10月13日一大早,就有客戶找上門來,同安康棗樹東宇服飾有限公司負責人呂昌安洽談出口法國的服裝訂單。送走客戶后,呂昌安緊接著聯系擴建生產線、招工等事項,忙得不可開交。
忙歸忙,但呂昌安樂在其中。去年12月,在“歸雁經濟”浪潮的席卷下,呂昌安瞄準了在秦巴山區方興未艾的服飾產業,回到白河縣茅坪鎮棗樹社區成立了安康棗樹東宇服飾有限公司。
“公司成立后,很快接到了320萬件服飾的生產訂單。更重要的是,公司直接帶動了40多名群眾就業,這讓我非常有成就感。”呂昌安自豪地說。
近年來,白河縣堅持把本土人才培育與外出能人回引相結合,建立在外創業人才信息庫和本土能人動態數據庫;緊扣縣域特色產業,定期組織召開在外創業人士座談會、創業項目推介會,吸引外出能人返鄉辦企業、辦實體,培育興業創業“頭雁”,打造穩崗就業“雁陣”。
與此同時,白河縣打好政策組合拳,從項目用地、融資貸款、稅費減免、基礎設施等方面對返鄉創業就業人員給予大力支持。目前,全縣累計回引外出創業能人返鄉950名,創辦市場經營主體982家,建設特色產業基地35萬畝,帶動就業1.3萬人,實現了多方共贏。“十四五”期間,白河縣計劃每年回引100名以上能人返鄉創業,回引1000名以上成熟工人返鄉就業,帶動項目回遷、資金回流、技術回鄉、技術回哺。
“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強化就業優先政策,健全就業促進機制,促進高質量充分就業。我們探索實施‘四百工程’,解決了抓就業無平臺、促增收無門路、勞動力無技能、搞發展無人才的問題,促進了脫貧群眾穩定就業增收,推動了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下一步,我們將加大力度、強化舉措,推動實現更高質量、更加穩定的充分就業,力促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上臺階、鄉村振興開新局。”安康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白河縣委書記李全成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