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11-14 閱讀次數: 1143
作為千年古縣,海鹽縣擁有海鹽滾燈、塘工號子、灶頭畫、馬燈舞等一大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如何保護和傳承這些文化瑰寶?在數字化背景下,海鹽嘗試通過推廣“鹽途拾遺”非物質文化遺產融入現代國民教育體系應用(以下簡稱“鹽途拾遺”),用數字賦能非遺傳承。
“這個動作叫‘張飛跨馬’,這個叫‘王祥臥冰’。”日前,在海鹽縣秦山街道豐山村黃家山非遺客廳,74歲的“海鹽滾燈”傳承人屠堯璋正在向20多位年輕學員示范這一國家級非遺舞蹈的動作要領。
“‘海鹽滾燈’我們通俗講偏‘武’,屬于競技類的舞蹈,最大的滾燈重達二三十公斤,最好是年輕人來舞才有勁道。”屠堯璋說,隨著老一批滾燈藝人年齡逐漸增大,“海鹽滾燈”的傳承成了難題。今年以來,海鹽嘗試推廣的“鹽途拾遺”非物質文化遺產融入現代國民教育體系應用讓他看到了希望。“這20多個小伙子都是對滾燈感興趣,自己報名參加的。”屠堯璋說。
據悉,今年10月,海鹽縣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在該應用上向公眾發布了非遺傳承活動通知,很快就得到了響應,有20多人報名參加。“以前就接觸過滾燈,這也是海鹽當地有名的民俗文化,應該要傳承下去。”學員王偉說。
事實上,“鹽途拾遺”應用功能不止于活動的發起和報名。該應用中含有5個子場景,分別為樂學非遺、悅享非遺、非遺之旅、非遺三人行、非遺有約。通過開設“非遺在線”專題學習園地、整合文化場館資源、發布非遺講座、在非遺館和非遺旅游景區等傳承體驗場所設立打卡點、搭建非遺專題網絡教育平臺等方式,讓非遺走進學校課堂、文化場館、實踐基地之中,潛移默化地在社會中形成非遺傳承之風。
“比如這場活動結束后,參與人員可以對活動效果進行評價反饋,以便培訓活動長期和有針對性的開展,實現非遺資源全民共享、非遺教育多點鋪開和傳承效果實時反饋。”海鹽縣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主任浦云峰說。
為防范非遺傳承隊伍斷代的風險,“鹽途拾遺”應用建立了“小小非遺傳承人”傳承碼功能模塊。依據《海鹽縣“小小非遺傳承人”評價標準》,學生可以參加學習非遺課程、瀏覽非遺資源、借閱非遺書籍、參與非遺研學等活動,獲得相應積分,逐步提升學習等級。
除了“小小非遺傳承人”傳承碼,“鹽途拾遺”還設置了“非遺傳承融入畫像”功能模塊,“通過抓取關鍵數據,進行大數據算法測算,模塊會生成非遺傳承融入指數,可以看到人們更喜歡哪項非遺項目,并判斷某項非遺項目適合傳承的群體。”浦云峰介紹道。
“‘鹽途拾遺’這個數字化應用,嘗試用一種大家都樂于接受的方式傳承非遺,實實在在地緩解了非遺傳承中的難點、堵點、痛點問題。”浦云峰表示,今后還將持續深化對非遺傳承工作的探索,優化“鹽途拾遺”的功能,真正實現數字助力非遺傳承。
截至目前,海鹽擁有1項國家級非遺項目,7項省級非遺項目,49項市級非遺項目,84項縣級非遺項目;已認定省市縣三級代表性傳承人129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