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id="hh51f"><cite id="hh51f"></cite></p>

    <ruby id="hh51f"><mark id="hh51f"></mark></ruby>

      <p id="hh51f"><cite id="hh51f"></cite></p>

        <ruby id="hh51f"></ruby>
          <del id="hh51f"></del>

          <pre id="hh51f"></pre>

                    <pre id="hh51f"><mark id="hh51f"><thead id="hh51f"></thead></mark></pre>

                      長期護理保險試點將擴大 籌資機制始終是最大障礙

                      2019-03-22 閱讀次數: 806

                      策劃人語:
                        
                        今年兩會期間,關于“保險”的聲音頻繁傳出。關乎民生領域的養老保險、健康保險、大病保險以及涉及社會與經濟發展的保險服務小微和民營企業、促進粵港澳大灣區保險互聯互通、針對部分領域實施強制責任保險制度等領域成為代表委員們建言獻策的重點。本期《保險周刊》聚焦國民養老和中國企業“出海”話題,通過梳理提案議案的重點內容,探討保險業參與社會治理與經濟發展取得的成果和亟待解決的問題。
                        
                        在2019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養老問題被著以濃墨重彩的一筆。政府工作報告指出,“要大力發展養老特別是社區養老服務業,新建居住區應配套建設社區養老服務設施,改革完善醫養結合政策,擴大長期護理保險制度試點,讓老年人擁有幸福的晚年,后來人就有可期的未來。”
                        
                        記者注意到,這是黨的十八大以來,政府工作報告首次特別強調“擴大長期護理保險制度試點”。對外經濟貿易大學保險學院教授、院長助理王國軍在接受《金融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在今年我國經濟下行壓力加大、財政吃緊的情況下,政府層面釋放出這種積極信號實屬不易。未來可期待在長期護理保險試點范圍以及財政補貼上有更多具體的利好政策出臺。此外,兩會期間,亦有多位代表、委員為長期護理保險制度的完善建言獻策。
                        
                        資料圖片
                        
                        資料圖片
                        
                        拉動醫養服務的關鍵環節
                        
                        一直以來,長期護理保險都是提高養老服務質量、拉動醫養服務的關鍵環節。長護險具有老年保障功能,以失能、生活不能自理為前提,以分級護理、分級給付、提供護理服務為主要保障方式。該保險在養老保險保障水平較低的情況下,能為失能老人的社會護理服務分擔護理費用,兼具經濟保障與服務保障功能。
                        
                        2016年6月,人社部印發《關于開展長期護理保險制度試點的指導意見》,正式開啟長護險制度化建設征程。經過兩年多的探索,目前已在全國15個試點城市和北京、河北等多個省市的非試點地區展開,覆蓋人口超過4800萬。商業保險公司在試點建設中,承擔經辦管理服務職責,讓“政府主導、商業經辦”模式得到社會各界的廣泛認可。
                        
                        人保健康黨委書記、總裁宋福興聽到政府工作報告對長護險發展的鼓勵后,難掩興奮之情。宋福興向《金融時報》記者介紹,2015年人保健康率先承保了全國第一個長護險項目——青島市職工長期醫療護理保險項目,到2018年底,已為青島市270多萬城鎮職工提供醫療護理保險服務,累計提供護理服務23萬人次,賠付護理費用9.41億元,失能人員人均護理床日費降為原來的1/20,個人負擔只有原來的1/77,大大減輕了家庭經濟負擔。實現了保障對象從“重度失能”向“重度失能+失智”拓展,保障內容從“醫療護理”向“醫療護理+生活照護”延伸,構建起“醫、養、康、護、防”五位一體的“全人全責”式長期護理服務模式。
                        
                        今年兩會期間,農工黨中央對如何更好地擴展長期護理險制度試點提出建議:要確定統一的長期護理保險制度,發展多層次長期護理保險,鼓勵保險公司為參保群體量身定制個性化居家護理服務產品,覆蓋全部有需求的老人。激勵保險公司開發保費低、覆蓋廣的人身類商業養老保險,對失能、半失能和失智、半失智的老年群體開發的護理保險,政府財政給予一定的保費支持,由保險公司提供服務。發揮保險資金優勢,激勵其以各種方式參與到養老服務、康復管理、醫療護理、休閑康養等養老健康服務設施和機構的投資上來,增加養老服務供給。
                        
                        籌資機制始終是最大障礙
                        
                        根據中保協測算結果,2050年,我國老年長期護理費用在7584億至4.15萬億元之間。如此高額的費用讓長期護理保險制度的重要性日漸凸顯。不過,要擴大長期護理保險制度試點還需克服很多障礙。業界一致認為籌資機制的不合理是長期護理保險最難逾越的障礙。過度依賴醫療保險基金,個人繳費機制的不明確,這種風險的加大會影響長期護理保險制度建設的可持續性。
                        
                        據全國政協委員、對外經濟貿易大學保險學院副院長、教授孫潔介紹,試點初期,明確了資金來源主要由個人、社會、單位、財政、醫保五方面組成。但目前,大部分資金來源于醫保基金,多數試點地區采取以醫保基金“平移”為主的籌資路徑,即劃撥醫保基金結余0.2%-20%不等的比例建立長期護理保險基金。
                        
                        孫潔指出,當前我國各地統籌地區醫保基金支出壓力較大,部分地區的統籌基金正在面臨穿底危險。長期護理保險試點運行兩年多,籌資比例中的醫保基金占79%,個人占15%,財政不到8%,醫保基金負擔太重。這意味著,長期護理保險從一開始試點在籌資機制上就不具有財務可持續性和可復制性。對此,孫潔提出了從養老保險用人單位繳費中劃轉1%建立長期護理保險基金的建議。她認為,長期護理保險基金劃撥應該來源于繳費階段資金的劃轉,而不是結余階段基金的劃撥,避免受基金結余規模的影響;應該來自于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用人單位繳費劃轉,而不是基本醫療保險基金的結余,以保障資金來源的持續、穩定。
                        
                        全國人大代表、南昌大學第一附屬醫院院長張偉則建議,逐步建立獨立的籌資體系。通過個人繳費、財政補助、醫保基金適當劃轉、社會捐助等多渠道籌集資金,確保基金的長期收支平衡。當前,可利用部分個人賬戶結余資金,鼓勵職工購買長期護理保險,重點解決重度失能人員基本生活照料和與基本生活密切相關的醫療護理等所需費用。醫保基金如有富余,可將若干費率劃轉到長護險,以減少費率征繳。
                        
                        政商協作可開創新格局
                        
                        除籌資機制問題外,長期護理保險還存在制度設計上各地政策不統一、城鄉不同步,服務和經辦管理缺乏統一和權威的技術標準,護理服務能力不足,需求與供給脫節等問題,亟待找到解決對策。
                        
                        宋福興表示,完善長期護理保險制度,首先要建立全國統一的技術標準體系。由醫保主管部門牽頭,聯合保險行業監管部門、保險機構、專業護理機構,建立全國統一的失能等級鑒定、護理服務機構及護理人員資質、信息系統建設等標準體系。另外,要堅持專業化經辦管理方向,對長期護理保險實行準入管理,由專業健康保險公司經營政府委托的長期護理保險,規范市場秩序,提高經辦管理水平。
                        
                        從保險公司角度來看,應使“保險保障+健康管理”相結合,逐步實現預防、醫療、康復全面保障。統籌考慮參保對象的照護需求,從中重度失能失智人員起步,兼顧醫療護理和生活照護,逐步擴展到輕度失能失智人員的預防保健和自我康復。
                        
                        政府方面,如何更好地撬動市場力量參與長期護理保險試點建設也很關鍵。王國軍表示,在此過程中,政府不僅需要通過合理的考核機制甄選及長期監督有能力經辦這項業務的保險公司,還要考慮到隨著我國老齡化程度的加深,保險公司是否能承受長期“保本微利”甚至虧本的經營風險,進而能否保證其不會中途退出試點建設。
                        
                        談及我國護理資源與能力的不足,王國軍認為,借助科技力量是解決該問題的必由之路。例如,日本等長期護理較為發達的國家,人工智能型護理機器人已經在照護老年人上起到很大作用。我國對此也有迫切需求,但目前無論在組織管理層面、技術研發還是資金支持上顯然還存在很多困難。未來政策的推動以及諸如阿里、騰訊等互聯網科技公司生產研發力量的投入必將豐富老年人的照護資源。

                        <p id="hh51f"><cite id="hh51f"></cite></p>

                        <ruby id="hh51f"><mark id="hh51f"></mark></ruby>

                          <p id="hh51f"><cite id="hh51f"></cite></p>

                            <ruby id="hh51f"></ruby>
                              <del id="hh51f"></del>

                              <pre id="hh51f"></pre>

                                        <pre id="hh51f"><mark id="hh51f"><thead id="hh51f"></thead></mark></pre>

                                          婷婷综合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