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id="hh51f"><cite id="hh51f"></cite></p>

    <ruby id="hh51f"><mark id="hh51f"></mark></ruby>

      <p id="hh51f"><cite id="hh51f"></cite></p>

        <ruby id="hh51f"></ruby>
          <del id="hh51f"></del>

          <pre id="hh51f"></pre>

                    <pre id="hh51f"><mark id="hh51f"><thead id="hh51f"></thead></mark></pre>

                      提升“瞄準率”,讓更多人從失業保險中受益

                      2019-03-25 閱讀次數: 769

                      “實施職業技能提升行動,從失業保險基金結余中拿出1000億元,用于1500萬人次以上的職工技能提升和轉崗轉業培訓。”今年政府工作報告中將失業保險“大手筆”用于職業技能提升的利好政策,引起不少政協委員的關注。

                        如何更好地“瞄準”失業人群?如何科學地提升待遇水平?如何用好基金結余,充分發揮制度作用?連日來,聚焦失業保險制度,政協委員們展開了熱烈的討論,“找病癥”“開藥方”。

                        委員們一致認為,失業保險制度改進的方向在于讓制度紅利惠及更廣泛的人群,真正發揮制度在保生活、促就業、防失業方面的設計初衷。

                        “錯位”導致受益率和瞄準率低

                        “截至2018年末,我國參加失業保險人數為1.96億人,而領取失業保險金的人數只有223萬人。”今年2月,國家統計局發布的一組數據再次引起了對外經濟貿易大學保險學院副院長孫潔委員的關注。去年兩會上,她關于“擴大失業保險受益面”的呼吁曾引發熱議。

                        記者梳理發現,2014年至2018年的5年間,我國的失業保險參保人數增加了2600萬人,但每年領取失業保險金的人數卻一直維持在220萬上下。而在此期間,我國每年的城鎮登記失業人數在970萬左右。

                        孫潔委員認為,這組數據反映出的正是目前失業保險制度在受益率和瞄準率上的不足。她把產生這一問題的主要原因概括為“參保人群與失業人群的錯位”。

                        孫潔委員解釋說,目前失業保險的參保人群中,有相當一部分人,如國企、事業單位職工,其就業較為穩定,而農民工特別是“網約工”等靈活就業群體,其流動性較大、失業風險較高,但往往游離在社保制度之外,沒有參加失業保險,無法享受失業保險待遇,這就出現了參保人群與受益人群的“不重合”“兩張皮”。

                        那么,如何擴大失業保險的受益面,讓失業保險制度更好地“命中”失業人群?

                        “與其他社保項目相比,失業保險制度有其特殊性,應創新政策,為農民工和新業態就業群體制定過渡性的制度安排,讓最需要失業保險的群體邁進制度大門。”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主任鄭秉文委員建議,建立特殊制度安排,按人群分類施策,如為靈活就業人員建立“失業保險儲蓄賬戶”制度。

                        “新業態就業群體流動性強,且勞動關系認定存在爭議,確實很難掌握其就業狀況。”在孫潔委員此前參加的幾次社保研討會中,流動就業群體如何參保都是讓經辦部門“感到頭疼”的問題,事實上,這在世界范圍內都是難題。目前,我國靈活就業人員只能參加養老保險和醫療保險,孫潔委員建議加快試點步伐,探索適應靈活就業人員的失業保險保障方式。

                        在受訪委員看來,領取失業保險金需滿足的3個條件——繳費滿1年、非因本人意愿中斷就業、已辦理失業登記,也在一定程度上把部分參保失業者擋在了受益大門之外,建議待遇領取條件“與時俱進”。

                        建議提待遇與繳費工資相掛鉤

                        “我能領到的失業保險金有多少?”一直是參保人群最關注的話題。

                        根據《失業保險條例》,失業保險金的標準,按照低于當地最低工資標準、高于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標準的水平確定。據孫潔委員介紹,各地標準一般在最低工資標準的50%~90%之間。

                        近年來,提高失業保險金標準已是大勢所趨。2017年,人社部、財政部發布指導意見,提出“逐步將失業保險金標準提高到最低工資標準的90%”。去年,兩部門再發通知,“2019年起,深度貧困地區失業保險金標準上調至最低工資標準的90%”。

                        不過,在孫潔委員看來,將失業保險金標準與最低工資相掛鉤的做法,已難以適應失業人員的需求,她建議“將失業保險金待遇標準與繳費工資相掛鉤”。

                        這一建議的提出基于對職工生活現狀、社會救助制度以及商業保險市場的綜合考慮。

                        “職工失業時面臨的主要風險已由生存風險轉變為收入損失風險。”孫潔委員告訴記者,失業保險金待遇標準與最低工資相掛鉤,是在上世紀90年代國企改革背景下制定的,而現在,職工多背負房貸等貸款,貸款金額的高低往往與職工收入相關。她建議綜合考慮失業保險的消費平滑效應和對勞動力供給的扭曲效應,計算最優的失業保險金標準。

                        孫潔委員認為,隨著我國社會救助水平的提高,失業保險制度保障失業人員基本生活的目標,與社會救助的制度目標存在重合,她建議將失業保險的制度目標改為穩定失業人員的基本收入。

                        由保生活向防失業、促就業進階

                        2018年10月,財政部發布的數據顯示,2017年失業保險基金收支結余218.87億元,年末滾存結余5552.37億元。如何不讓基金“沉睡”,更好地把基金賬上的錢花出去,讓更多人從中受益,一直是廣大職工對失業保險基金的關切。

                        中國勞動和社會保障科學研究院副院長莫榮委員告訴記者,近年來國家一直在探索擴大失業保險金的使用范圍,讓更多的人群受益。

                        他向記者梳理了近幾年失業保險基金政策:2014年失業保險制度推出對產業轉型升級、淘汰落后產能、兼并重組三類企業的穩崗補貼,2015年降低失業保險費率并將穩崗補貼擴大到所有符合條件的企業,2017年失業保險可用于職業技能提升補貼,2018年進一步對深度貧困地區提高待遇和補貼標準。

                        在莫榮委員看來,這一系列政策“禮包”都表明,失業保險制度正由為失業者提供基本生活保障向積極預防失業和促進就業方向轉變。

                        對于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拿出1000億元失業保險基金結余,用于職工技能提升和轉崗轉業培訓的計劃,莫榮委員認為,這一“升級版”的政策有利于提高基金使用效率,將失業保險基金用于職工技能的提升,也順應了國際上失業保險預防失業的新趨勢。

                        對此,呼和浩特市副市長徐睿霞委員表示贊同。她認為,將失業保險基金支出從保生活向提高職業技能擴展,將受益人群向參保職工擴展,有利于擴大失業保險受益面,促進更多企業及職工參加失業保險。

                        <p id="hh51f"><cite id="hh51f"></cite></p>

                        <ruby id="hh51f"><mark id="hh51f"></mark></ruby>

                          <p id="hh51f"><cite id="hh51f"></cite></p>

                            <ruby id="hh51f"></ruby>
                              <del id="hh51f"></del>

                              <pre id="hh51f"></pre>

                                        <pre id="hh51f"><mark id="hh51f"><thead id="hh51f"></thead></mark></pre>

                                          婷婷综合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