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7-12 閱讀次數: 1357
我們常常說,HR不僅要做好招聘,還要做好留人。畢竟一個員工的離職,所付出的成本遠遠超出大家的想象,曾有數據表明,一個員工離職的成本約等于1.5倍的月薪,這其中既有員工本身的損失,也有招聘該員工以及重新招聘所付出的成本,如果是核心員工則代價更高。
那么,離職成本具體包含哪些內容,我們應該如何計算,又該如何看待這一指標并合理降低呢?
人力資源的離職成本,指的是企業因為員工離職需要付出的成本,包括企業需要支付給員工的離職津貼、因為一些原因需要支付的一定時期的生活費、離職的交通費、解聘員工的費用、辭退員工的費用以及因員工離職對崗位造成的損失。
人力資源的離職成本包括離職管理成本、離職補償成本、離職前低效成本和崗位空缺成本。
1.離職管理成本
離職管理成本指的是企業參與員工離職的相關員工,為處理員工離職的事務所產生的全部費用,包括參與員工離職相關員工的勞動費用、離職手續相關的資料費用、辦理員工離職手續需要承擔的交通費用等。
2.離職補償成本
離職補償成本指的是企業因為員工離職,需要支付給離職員工的各類費用,包括支付給離職員工離職前的工資、企業要辭退員工時需要補償員工費用、必要的離職人員安置費用、一次性支付員工的離職金等。
3.離職低效成本
離職低效成本指的是員工在決定離職到離開企業之前,由于心態和行為的變化,造成自己生產效率比以前降低,使原來的生產效率受到損失而造成的成本,以及由于該離職員工的離職,造成企業其他員工生產效率降低造成的損失。
4.崗位空缺成本
崗位空缺成本指的是員工離職后,在企業找到接任者之前補充到該崗位之前,崗位空缺給企業造成的損失,以及由于該崗位補充的接任者能力或經驗不足,造成生產效率達不到原崗位水平而給企業造成的損失。
以上者四種成本是不是都可以通過財務統計不出來呢?對不起,不能。不能統計,不等于不存在。這些成本有的是存在,而且財務上可以統計的;有的是存在,但是財務上不可以統計的。不能統計只代表難以被測量,但不代表沒有成本。
降低員工離職成本的方式都有哪些呢?常見的努力方向可以包括如下幾種:
1.注意招聘的環節
面試時,如果候選人曾經的工作經歷轉換比較頻繁,平均每份工作的時間不超過3年,工作過的公司數量較多,轉換工作的理由含糊其辭,說明該員工的穩定性較差,用人單位在選擇時需謹慎考慮。
有的HR為了迅速吸引人才,在招聘宣傳的時候會給候選人傳遞過多的正面信息;有的HR提供薪酬信息時只提供薪酬范圍(比如,月薪4000-15000);有的甚至提供虛假崗位、薪酬、福利待遇等信息。候選人產生過高的期望,入職后發現實際情況與HR的描述或想象不符,必然會產生較大的心理落差,最終導致離職。
2.用薪酬福利留住員工
具有市場競爭力的薪酬福利體系是留住員工的有效手段之一。薪酬和福利應采取多樣化的方式,不應僅包括工資和獎金金額的提高,還應在薪酬福利的多樣性、長遠性、獨特性上下功夫。比如,設置員工持股計劃、提供菜單式可選的個性化福利、定期組織團建活動等。
需要注意,薪酬和福利是保健因素,而不是激勵因素;是能夠滿足員工物質和生活需求的基本資源,而不是靈丹妙藥,一味期望通過采取高薪酬、高福利留住人才的方式并不可取。
3.用文化和情感留住員工
比制度更能夠影響員工的是企業文化,企業文化是員工扎根的土壤,優秀的企業文化天然具有吸引和留住員工的作用,能夠讓員工在這片土壤中能夠茁壯成長;而不好的企業文化,就像一股無形的力量在把員工往外推。
與薪酬和福利的保健因素不同,與員工建立起的情感交流屬于激勵因素。通過上級和同事與員工之間建立起的感情紐帶,能夠極大的增加員工的幸福感、滿意度、責任感,進而增加員工的穩定性。
4.用職業發展留住員工
如果企業能夠為員工提供良好的學習和培訓、提供一條暢通、清晰的職業發展通道,那么哪怕目前企業在該崗位上的薪酬沒有市場競爭力,但是未來的預期收益是明顯的,職業的發展和能力的提升意味著員工將收獲自身價值提高的滿足感,會有許多員工為了得到更好的發展選擇留在企業。
所以,企業應完善培訓管理體系,做好職業發展通道建設,為員工創造更多的學習和發展的平臺和機會。
來源:互聯網(版權歸原所有,如有疑問,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