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7-14 閱讀次數: 1513
一、干什么——職責問題
新人進入企業之后,首先接受的是公司層面的基本制度、企業文化、安全專題培訓,然后被分配到具體的工作崗位,進入試用期階段。
新人來到崗位,無論在管理部門,還是生產車間,主管領導首先要做的,就是把崗位的職責逐條逐項地向新人講清楚,讓新人明白進入崗位之后自己應該干些什么。
很多企業都實行“導師制”或“師徒制”,主管要做的,就是明確新人的導師或師傅,并對導師或師傅有明確的要求,除了工作的傳幫帶之外,還有生活問題及思想方面的幫助和指導。
知道自己干什么,知道自己崗位的職責,這是新人主管的重要責任,也是新人的首要任務。
二、怎么干——流程問題
企業中的任何一項工作,都有它的內部運行流程;生產上的操作崗位,也都有它的操作規程。
對這些流程和規程,主管需要對新人做大概的介紹,然后,規定由導師或師傅做循序漸進、點點滴滴地具體指導。
新人如果不知道“怎么干”,那么問題一定出在主管身上,或導師、師傅的身上。主管帶隊伍,師傅帶徒弟,企業對此要有明確的責任要求,還要有明確的考核激勵的措施。
如果激勵政策建立起來了,而導師或師傅的作用沒有發揮出來,問題出在了導師或師傅身上,那么,新人應該有更換師傅的建議權。導師或師傅盡到了責任,問題出在了“徒弟”身上,那么,企業有權決定新人的是否繼續試用。
流程不僅涉及到效率,還涉及到效果。效率不高,效果不好,除了主管的原因,更能說明新人的個體素質。
三、干到什么程度——考核問題
企業中的各項工作,都有它的具體衡量標準,干到什么樣算是“行”,干到什么樣算是“不行”,這些方面必須讓新人清楚。
一般情況下,管理相對規范的企業,都建立了考核的體系:一是對人的考核,二是對事的考核,三是對專業的考核。這些方面,必須讓新人清楚,“干好”與“干壞”是不一樣的,會受到公司制度的約束和考核的監督。
除了“對人”的行為方面的考核之外,“對事”的考核和“對專業”的考核,都有“干到什么程度”的問題,“干好”了獎勵,“干壞”了處罰,這是對新人職業化訓練的必經之路。
考核體系的建立,視企業的規模大小和發展階段的制約,總的來說,考核體系易簡單,不易復雜,以簡單易行、方便落地為基本原則。
四、能得到什么——激勵問題
新人對企業的選擇,在當前形勢下,薪資待遇是最主要、最關鍵的因素。“能得到什么”說的就是薪酬激勵的問題。
對于相對成熟的企業,都擁有完善的、清晰的薪酬制度,“內部公平、外部競爭”是這些制度的顯著特點。這些,都需要讓新人清楚。在這個基礎上,再明確“只要干好了就會有什么好處”的具體標準。
國企“大一統”的薪酬制度早已過時,民企應該根據自身實際,建立不同系統的薪酬制度,這是民企有別于國有企業的巨大優勢。
對新人來講,知道了“能得到什么”,一方面可以清楚眼前所得到的物質利益,更重要的是可以清楚自己未來的前進方向,以此來進行個人職業規劃的設計。
以上四個關鍵點,干什么、怎么干、干到什么程度、能得到什么,分別對應“職責”、“流程”、“考核”和“激勵”,讓我們清楚了企業需要完善的一些基本職責和制度,還要明確基層主管如何“帶人”的責任,只有這樣,新人才會快速進入角色。
來源:互聯網(版權歸原所有,如有疑問,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