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4-30 閱讀次數: 1240
一、員工私下打聽薪資是你規則不透明
現在很多企業都是采用同崗位不同薪,為什么,因為能力不一樣。
比如兩個人都做培訓主管,我能在一年之內給我們公司搭建起商學院體系,而您只能找一些老師給我們公司上上課,所以能力不一樣,給企業帶來的價值就不一樣。
同崗位、同能力、同業績,薪酬才能一模一樣。
所以,很多公司對員工薪酬保密,并規定禁止私下詢問同事薪資。
在西方國家,打聽同事的薪酬是特別不禮貌的行為,就像問一位女士的年齡一樣。所以西方國家的人不比較薪酬。
但在中國,我見到的所有企業都是公司要求薪酬保密,但員工都會相互打聽,甚至會自己主動說的。
大家思考一下,同事之間問薪酬,難道真的是關心同事的薪酬嗎?
不是,同事掙多少錢跟我們是沒關系的,我們真正感興趣的是公司的游戲規則——它是不是公平的?
咱們公司什么時候漲薪?給誰漲薪?我能漲薪嗎?為什么他漲我不漲?
這些問題其實就是公司的游戲規則。
游戲規則要公開、透明,具體數字要保密,這才是做薪酬的正確理念。
比如,我們公司每年3月份調薪,卓越員工每年漲兩檔,優秀員工每年漲一檔,良好和合格員工不漲薪,不合格員工降薪。
比如說卓越員工漲薪16%,優秀員工漲薪8%,良好和合格員工不漲薪,不合格員工降薪8%。
這個時候就沒人再八卦同事的薪酬了,他們只關心一件事:自己到年底是卓越員工還是優秀員工,或者是不合格員工?
但是如果企業沒有什么薪酬規則,員工當然要打聽了,因為他要知道游戲規則才會知道如何在這個企業生存。
二、新老員工薪資倒掛矛盾HR該怎么破局?
“新員工比老員工薪資高,老員工不爽,甚至導致老員工流失,這個矛盾在兩三年前特別突出,新員工與老員工的薪資形成倒掛,老員工心里會很不舒服。
老員工會說:
我沒有功勞也有苦勞,為什么新員工得到的利益要比我們多?
但是企業也很為難,你不定這么高的薪資,招不來人;
你把老員工的薪資都提上去,增加成本,也起不到激勵效果。
我們看看有了任職資格體系的企業是怎么做的。
以華為為例。
華為的畢業生第1年拿的是畢業生起薪,起薪的標準是根據市場平均值來定的,如果市場平均值是12,000×14薪,他就12,000×14薪,華為一般會高于市場平均水平去制定畢業生的起薪;
一年之后,華為會通過任職資格的認證,來確定員工下一年度要拿多少錢。
如果你有本事,可以從12,000升到15,000;如果你沒本事,可以從12,000降到8,000。
也就是說,每個畢業生剛來到企業,都有一年的保護期,一年之后我們會通過任職資格的認證,給他找到一個恰當的位置。
所以建立任職資格的企業是不存在新老員工矛盾的。
但是如果沒有任職資格認證的企業,新老員工矛盾確實很難解決。
三、漲薪可以提高員工的積極性是最大的誤區
通常情況下,一個國家的漲薪幅度跟這個國家的GDP增長是一致的。
德國、美國、日本、韓國前幾年的GDP增速都是在1.5%-2%,他們的企業漲薪幅度基本也會維持在1.5%-2%,跟GDP差不多。
臺灣、香港、澳門、新加坡、馬來西亞同樣遵循了這個規律。
十年前中國的GDP增速是9.5%以上,所以中國的企業都會給員工接近10%的漲薪幅度。
由于當時大多數員工的薪酬本身很低,所以我們感覺之前幾年的薪酬幾乎翻倍了。
2019年中國的GDP增速是6%多,所以企業給員工漲薪只要超過7%就對得起社會,對得起員工了。
因為公司的漲薪基本是普調,員工對漲薪10%早已不會興奮了。
但漲薪多一點就會讓員工滿意、工作更積極嗎?
我們大多都經歷過漲薪,真實的心態是這樣的:
漲薪10%,沒感覺甚至不開心;
漲薪20%,高興一周;
漲薪30%,高興一個月;
工資翻倍被挖走,最多高興3個月……
漲薪帶來的短暫興奮會很快過去,然后會覺得這是自己應得的。這是人們的正常心理變化,大家都一樣。
所以“漲薪可以提高員工的積極性”這個理念,是一個很大的誤區。
如果提高員工積極性的方式只有漲薪這一條路的話,那是這家企業的管理缺陷,特別是人力資源方面。
日本已經20年沒漲薪了,美國的薪酬停滯也有七八年了,疫情過后,大部分歐洲國家的薪酬應該3~5年不會漲,不降薪就不錯了。
中國北上廣深等一線城市的薪酬水平已經漲到一定的程度了,在亞洲我們是第三,僅次于新加坡和日本,馬上就超過日本了,薪酬也不會有什么漲幅。
疫情下,HR們應該建立一套游戲規則,規定哪些人該漲、哪些人不該漲,這才是最重要的。
四、高薪不一定能留住人才
經常有企業的人力資源管理者或老板問我:
我們公司的整體薪酬水平跟市場相比還是要差一些,怎么找到好的人才?
千萬不要說公司薪酬水平跟市場比如何,這么說是不專業的。
我們在企業中只會看核心人才,拿核心人才的薪酬水平跟外部相比。
一般核心人才只占到企業20~30%左右,這些是能力強、業績好的人。
我們要看的是,這些核心骨干員工的薪資是否在市場的平均水平以上。
另外,核心崗位不等于核心人才。
核心崗位上不一定都是核心人才,核心人才不一定都在核心崗位上。
我們要思考這樣一個概念:
每年年底是給核心崗位漲薪,還是給核心人才漲薪?
應該對核心人才漲薪。
而核心人才是否在核心崗位上,是人力資源要考慮的一個問題。
公司要留住人才,就要給比較高的薪酬嗎?
當然能給高薪是好事,但是如果只會給高薪的話,不一定能留住人才。
“21世紀人才最重要”,這話講了20年,但是有多少企業真正的尊重和認可人才?
尊重和認可人才的文化在企業中才是最重要的。
比如,公司剛來了一個畢業生,第1天去公司報道,我們部門的成員是否能集體為他鼓個掌,歡迎一下?
這個員工的第一感覺是什么?
受寵若驚。
再比如,一位員工進公司后,讓他能看到未來自己的職業發展通道,知道未來的3~5年路該往什么方向走,這就是尊重和認可人才。
所以搭建任職資格體系就是在尊重和認可人才。
作為企業管理者,要做好薪酬管理,不能拋開背后的兩個關鍵點:能力體系和業績體系。
業績體系靠的是績效管理,能力體系的初級階段是任職資格體系。
作為個人,企業為什么要付薪給你?
也是這兩點:一個是能力,一個是業績。
企業只會為能力和業績付薪,這是未來的必然和趨勢。能力強和業績好的人,才是企業想要的。
來源:互聯網(版權歸原所有,如有疑問,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