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7-24 閱讀次數: 9726
在互聯網的帶動下,移動技術、大數據分析、社交網絡、云計算等新技術的興起,不斷促使整個人力資源服務行業創新人力資源產品和管理模式、商業模式。
“互聯網+”技術的應用,使一些傳統的線下服務開始向線上延伸,很多人力資源服務企業將一部分可以與互聯網技術相結合的業務搬到線上,一方面為客戶提供更加便捷的服務,降低內部工作量;另一方面可以將特有的服務產品通過移動互聯網與客戶、與員工分別進行互動。
從總體上來說,與傳統人力資源服務的服務內容和服務方式相比,借力“互聯網+”,人力資源服務會更加精準。因為嵌入互聯網技術后,人力資源服務企業能夠更大量地收集客戶信息,更精準地分析目標客戶群體,在服務方式和服務內容的設計上更加有針對性,客戶對服務內容的滿意度也會更高。
各業態迎來新的發展機遇
招聘行業是人力資源服務“互聯網+”進程最明顯的一個業態。在這個行業,傳統招聘網站獨霸天下的局面被打破,垂直招聘、社交招聘等新潮流異軍突起。
首先是某些專注于互聯網行業的垂直招聘網站異軍突起,緊接著,地產、快速消費品、金融等行業也都紛紛涌現了相對應的垂直招聘網站。
除了針對行業的細分,2014年以后還出現了一些針對人群細分的垂直招聘。
目前,很多互聯網招聘企業已經將定位、社交、點評、實時通訊等融入其中,運用大數據分析等新技術,利用平臺的優勢,優化招聘求職的過程。
在此之前,保安、服務員等職位顯然不是在線招聘的主流,因為其受眾互聯網化的程度并不高。但是隨著移動互聯網的普及,中低收入者從互聯網獲取免費的高價值服務的意識逐漸增強,藍領人群的人力資源服務市場逐漸活躍起來。
招聘和求職行業的“互聯網+”,對于各方都是利好。求職者借助企業平臺提供的數據分析,能夠更好地找到工作,避免主觀誤解帶來的跟風;招聘方借助“互聯網+”的招聘平臺也能夠避免招聘方向的偏差,能夠更好地把握應聘者的內在素質。
其他一些業態也由于互聯網和信息技術的發展有了新的發展契機。
在職業生涯規劃咨詢領域,催生了新的咨詢模式和工具。最典型的是在線咨詢平臺,它打破了時間空間的界限,私密度也更高。
在職業測評領域,基于更先進的技術,例如大數據分析,讓測評可以得到更有效的信息采集,以便輸出更有質量的分析結果。
在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事務代理這個行業中,在O2O(onlinetooffline,線上對線下)模式盛行的背景下,出現了大量的自由職業者,基于移動端的社保代理服務也開始興起。
對于培訓行業來說,網絡直播、云學習、大數據、O2O模式等元素都開始與人力資源培訓相關聯。其中依托于移動互聯網的網絡直播、垂直社區、微課等新潮流在培訓業很受關注。
在獵頭行業,隨著IT技術的應用,市場上還出現了云獵頭。它集眾多的獵頭公司資源于一體,將人才與企業的資源進行整合,運用大數據,讓企業快速找到適合自己的獵頭公司。
在人力資源管理咨詢行業,一些基于網絡甚至是移動網絡的管理咨詢平臺應運而生。一種借助互聯網平臺,將企業需求與咨詢顧問直接對接的模式,有效地提高了企業解決問題的效率,降低了咨詢的成本。
在人力資源信息軟件服務行業,云計算作為“互聯網+”的一項核心技術,得到逐步應用。其中,以云計算為核心的人力資源SaaS(Software-as-a-Service,軟件即服務)和大數據分析正趨向成熟。
移動化也是人力資源服務軟件服務的一個發展趨勢,無論是基于微信平臺的企業公眾號還是各類人力資源管理APP,都讓人力資源管理活動變成了一項可以全員參與、且隨時隨地都可以參與的行為。
移動技術創造新的服務模式
近幾年,移動互聯網的發展對整個行業影響很大。移動網絡的普及與應用,正在逐漸創造更多新的人力資源服務模式。
基于LBS(LocationBasedServices,地理位置服務)這一業務模式的在線招聘,也主要得益于移動網絡的發展與普及。一些專注于藍領招聘市場的服務招聘商也推出了基于地理位置招聘的APP。
還有一些基于移動端的人力資源管理平臺也值得關注。這些人力資源管理平臺通過HRAPP以及微信企業公眾號等形式進入到用戶的手機中,考勤與審批、招聘、培訓,智能通訊錄,會務管理等業務,都可以通過移動端來進行。
移動互聯網的特點就是便捷,運用在人才測評上,可以形成數字測評體系,還可以讓職工自我測評和自我診斷;運用在績效考評上,能夠使傳統360度考評跨越空間的局限,不再像從前一樣,需要考評者們都在同一個空間內才能進行。北森推出的“核心人力云”在移動端的擴展應用,將考勤、補假、申請補簽、審批等功能搭建在微信端,就是運用移動技術的一個典型。
拓寬更廣闊的發展空間
雖然人力資源服務業中的許多企業已經意識到了“互聯網+”帶來的挑戰和機遇,并進行了轉型和變革,但需要指出的是,在“互聯網+”的浪潮面前,人力資源服務業需要做的還很多。
比如,雖然信息技術在網絡招聘行業應用廣泛,但由于缺乏好的數據挖掘技術支持,網絡招聘仍舊面臨嚴重的信息不對稱問題。披著互聯網模式外衣的傳統思維在網絡招聘行業依然占據主流,更多的仍然只是利用互聯網作為簡歷對接的平臺。如何找到能讓用戶求職需求和企業用工需求迅速匹配的新模式,仍是網絡招聘業亟須解決的難題。
另外,2013年以來,國內諸多人力資源服務行業相繼推出了人力資源云服務,比如“云薪酬”“云招聘”“云培訓”等服務平臺,但目前這些云服務還只是在少數幾家服務企業和少數幾種業態上得到體現,未來在其他業態上仍有較大發展空間。
再比如,中國的職業社交市場還不夠成熟,其中的價值仍舊有待挖掘。
還有一個新的發展方向需要注意,即“互聯網+”個性化訂制的人力資源服務。人圖表內容來源:中國政府網力資源服務企業可以針對個人或企業提供的特定情況,運用大數據分析等信息技術手段量身訂做服務方案。這個方向應該引起創業者的重視。
“互聯網+”為人力資源開發配置“賦能”
當前,以互聯網、大數據、云計算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術革命正席卷全球。順應這一科技發展趨勢,我國的信息化發展水平大大提高。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發布的《國家信息化發展評價報告(2016)》顯示,我國的信息化發展指數排名近5年得到快速提升,首次超過G20國家的平均水平,位列全球第25名。
信息化的快速發展為產業結構升級、產品和經營模式創新提供了良好基礎。作為生產性服務業的重要組成部分,人力資源服務業緊跟這一趨勢,積極提升本行業的信息化發展水平。在這其中,“互聯網+”與人力資源服務業的融合發展迅速。
“雙輪驅動”促互聯網與人力資源服務加速融合
“互聯網+人力資源服務”的快速發展來自市場需求和行業創新的“雙輪驅動”。一方面,在企業經營的各個環節,基本上都有互聯網信息技術的應用。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的統計顯示,人力資源管理中的招聘和培訓環節,是企業在互聯網內部支撐類應用中普及率比較高的兩類活動。這意味著,當企業將這些活動外包給第三方的人力資源服務機構時,提供服務的機構也需要具備相應的技術服務手段,并以此進行創新。另一方面,由于創新產品和服務、提高競爭力的需要,一些人力資源服務機構也借助互聯網技術,在招聘、獵頭、薪酬代發等領域進行創新。以招聘為例,人社部的統計數據顯示,2016年,全國各類人力資源服務機構通過網絡發布崗位招聘信息28518萬條,同比增加15.7%;發布求職信息59208萬條,同比增加20.9%。網絡招聘和移動互聯網絡招聘蓬勃發展,導致企業舉辦現場招聘會的次數,以及參會單位、求職人員人數,都有一定程度的下降。
“互聯網+人力資源服務”呈現新特點
當前,“互聯網+人力資源服務”呈現以下幾個特點。
“互聯網+人力資源服務”呈現出“全面開花”、部分結“果”的現象。從當前人力資源服務業發展情況看,幾乎各個業態都借助互聯網技術進行創新。但多數機構的“互聯網+人力資源服務”創新還處于探索和嘗試階段,技術成熟并實現預期商業收益的不多。中國人事科學研究院對人力資源服務機構的調查結果顯示,“產品已經成熟并實現預期收益”和“已經商業化,正處在快速成長階段,但相關產品還沒有實現盈利”的情況只占被調查機構的9.55%。
人力資源服務業“輕資產”的特征正在被“互聯網+”改變。在傳統發展階段,人力資源服務業被認為是一個典型的“輕資產”行業,開展業務所需的資金量較少。有的業態甚至“輕”到一部電話、一張桌子就可以開展業務了。隨著互聯網與這個行業的融合發展,其“重資產”或者說“重資本”的特征越來越明顯。2016年,行業內動輒上億元投資或者融資的案例頻頻出現。一些大型或者發展潛力較大的人力資源服務機構已經開始登陸A股和新三版市場融資。這種變化主要來自以“燒錢”著稱的互聯網發展模式的推動。
資金、人才是“互聯網+人力資源服務”發展的關鍵要素。人力資源服務業互聯網化的發展,使得資本要素在這個行業中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同時,“互聯網+人力資源服務”的跨界特征也必然導致行業對人才的要求越來越高。掌握互聯網技術、發展規律、人力資源管理和服務等知識背景和行業經驗的復合型人才,成為行業發展的急需緊缺人才。中國人事科學研究院的調查顯示,在制約“互聯網+人力資源服務”發展因素中,排在前三位的依次為專業人才缺乏(63.38%)、資金不足(53.46%)、缺乏政府的幫助與支持(33.87%)。這從另外一方面說明了資金、人才在行業發展中的重要作用。
多方發力促行業可持續發展
隨著信息技術革命加速發展,基礎研發和應用研發之間、不同學科之間的邊界將逐步模糊。就人力資源服務業而言,其利用信息技術進行創新的廣度將會進一步擴大,速度也會有所提升,資源配置的形式、效率也會出現新的變化,以信息流為紐帶的資源配置形式將會凸顯。一方面,這會推動大量的人力資源服務業產品、服務模式的創新,加快人力資源服務業與法律、財務、離岸外包、科技中介等多種業態交叉創新,衍生出以大數據挖掘等服務業的新產品和服務;另一方面,這也加快了產業迭代升級的過程,增加了行業的系統性變革的風險,行業發展呈現出系統性、脆弱性、資本化同步增強的特征。因此,在“互聯網+人力資源服務”的發展過程中,政府還需要加以引導和規范,以促進行業的健康、有序、可持續發展。
一是適應行業資本需求加大的特征,優化融資環境。應進一步完善科技成果評估、科技成果轉化等服務體系,創新和推進無形科技成果抵押貸款的方式。成立“互聯網+人力資源服務”產業引導基金,調動大型企業、民間資本等各類主體的積極性,形成以政府引導、市場參與、多方共贏的產業基金發展格局。協調金融管理部門,暢通人力資源服務企業上市融資途徑。
二是加大急需緊缺人才培養和引進力度。要依托高等院校、職業培訓學校開展人力資源管理、信息基礎、商業等多學科背景的復合型人才培養。暢通企業和教育培訓機構之間的人才培養渠道,以企業發展需求為導向,通過學歷教育、短期培訓等途徑,培養滿足企業急需緊缺的人才。建立行業人才需求目錄,對接國家和區域人才引進工作,在海外人才引進等工作中適當增加行業專業人才比例。
三是鼓勵企業、研發機構和個人跨界合作、交叉創新。要充分利用創新獎勵、研發投入扣除等多個政策手段,鼓勵企業自主開展研發和合作創新。借助科研院所、人力資源服務業產業園等載體,搭建“互聯網+人力資源服務”技術研發的共性平臺,鼓勵企業、研發機構和個人之間開展研發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