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8-13 閱讀次數: 735
利用城市運行的“大腦”,給每一位失業人員精準“畫像”,從而為其提供更為有效的幫扶。
8月10日,記者從徐匯區就促中心了解到,該區正在試點將本區戶籍的35歲以下失業人員納入“一網統管”的監管中,同時利用“大腦”內的數據,建立起綠、黃、橙、紅的四色預警機制。目前,這套監管信息機制正在虹梅街道實行試點運行,有望在9月份實現全區覆蓋。
四色預警分級干預
就業是民生的頭等大事,而如何實時掌握失業人員的準確信息,則是保就業的重點。
眾所周知,上海的失業人員應需前往人社部門辦理登記,而這些數據就成為了關鍵。只要將其納入城市運行的“大腦”中,控制失業率、提供配套援助方案就有了抓手。
徐匯就促中心副主任徐勤告訴記者,目前該區正在建設“城市運行體征信息化平臺”,而此次本區35歲以下的戶籍城鄉登記失業人員將會納入其中。
“有了這些數據,人社部門將會建立城鄉失業登記人數的預警機制。”徐勤表示,按照目前的設想,該機制分別設置綠燈、黃燈、橙燈和紅燈,確保零就業家庭動態清零,幫扶就業困難人員穩定就業。
其中,綠燈為城鄉登記失業人數小于等于93%指標數,說明就業情況正常;黃燈為城鄉登記失業人數大于93%、小于等于96%指標數,說明失業人數有上升趨勢;橙燈為城鄉登記失業人數大于96%,小于等于99%指標數,說明就業形勢趨緊;紅燈為城鄉登記失業人數大于99%指標數,說明就業形勢嚴峻。
“針對不同情況,各級部門會進行分級干預,確保城鄉失業登記人數控制在正常指標內。”徐勤如此表示。
精準“畫像”給予幫扶
數據不是只為了看的,而是要能真正“用”起來。
記者了解到,過去本市對于失業人員的幫扶大多通過基層來實現,但在這一過程中,由于可能對失業人員的信息掌握不全,也存在就業援助費時、費力、費心的狀況。
“例如,拿到的名單上顯示這位女性是失業人員,可人家的真實情況是辭職在家做全職太太;有些大學生‘失業’在家,可她實際上是在準備考研或是出國。”徐匯區就促中心人力資源管理科科長孫威表示,而對于一些家庭確實困難、患有重病、身有殘疾的失業人員來說,理應更及時得到幫扶,卻需要基層工作人員花費大量精力排摸后才得知。
既然要“分級干預”,首先要給人群“畫像”。
孫威告訴記者,此次的大數據監管,收集的并非只是人社部門一家,而是包含了民政、殘聯等部門,正是通過了這種數據比對,使得“大腦”能對失業人員進行精準分析,從而將人群進行鎖定并排定優先等級,方便今后居委接單并進行處置調查,從而實施就業援助。
預計下月實現全區覆蓋
目前,這套“城鄉失業登記人數預警機制”已在虹梅街道試運行,有望在9月份實現全區覆蓋。
“我們抽取了街道的兩個居委進行試點。”孫威表示,按照目前的計劃,這套機制先鎖定的是各街鎮年齡在35周歲以下失業青年人群。經過“城市大腦”匹配后的數據會發給居民社區,并由居委干部等上門進行情況核實。
在設計的核實頁面上,記者看到對失業人員的選項包括了“有無就業意愿”、“是否需要職業指導”、“是否需要職業介紹”、“是否殘疾”、“是否重病”等個性化選擇,并增添了相關的核實意見。
而這個“工單”將會反饋至所在街道鎮,再通過人社、民政、殘聯等部門的協同努力,為有需求的失業人員走上工作崗位提供重點幫助。
“大數據、人工智能技術的運用,加上整體閉環的流程和聯動處置,將會在發現、派單、摸底和服務失業群體上更為精準和有效。”徐勤如此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