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8-13 閱讀次數: 822
近年來網約車司機、外賣騎手、快遞小哥等新型就業形態勞動者數量大幅增加,對拉動就業和提高就業質量發揮了突出作用。同時,在維護新就業形態勞動者勞動保障權益方面,套用傳統勞動關系的“舊瓶裝新酒”觀點,也引發了不少爭議和話題。對此,近日有專業解讀稱,我國勞動法律框架正在向“勞動三分法”轉型,形成以“多種形式的勞動關系”構建新業態靈活就業人員勞動權益保障制度。
勞動法律向“三分法”轉型
“一攬子社保”不可取
近日,人社部等八部門發布《關于切實維護新就業形態勞動者勞動保障權益的意見》(以下簡稱《指導意見》),緊接著市場監管總局等七部門發布《關于落實網絡餐飲平臺責任 切實維護外賣送餐員權益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意見》),后者可以看作是前者的細化政策性文件。兩份文件對外賣騎手、網約車司機等新就業形態提出新的保障機制意見和要求,這些意見的出臺,無疑展現了相關部門在解決新業態發展中問題的前瞻性和促進新就業形態發展的堅決性。
在上述文件中,監管部門明確認可了與平臺經濟發展相適應的第三類用工關系,即“不完全符合確立勞動關系的情形”。對此,新華社旗下經濟參考報解讀稱,我國勞動法律框架正在向“勞動三分法”轉型,形成“勞動關系-不完全符合確立勞動關系情形-民事關系”制度結構,以“多種形式的勞動關系”構建新業態靈活就業人員勞動權益保障制度。
按照勞動三分法的結構,以外賣騎手為例,大部分全職騎手(專送)屬于第二類,即“不完全符合確立勞動關系情形”,兼職騎手(眾包)屬于第三類,即民事關系。針對第二類人群的社保條款,《指導意見》提出企業要“引導和支持”。此要求意味著新型就業形態不應搞“一刀切”式的社保和“一攬子社保”, 要尊重新就業形態靈活勞動關系現狀,更要尊重外賣騎手的訴求和意愿。
同時,《意見》也明確指出“鼓勵探索提供多樣化商業保險保障方案”,即希望通過更靈活和豐富的商業保險等多種渠道,更好地保護騎手、網約車司機等新型就業者的權益。
政企共識
共謀新業態發展
北京大學法學院教授,北京大學電子商務法研究中心主任薛軍認為:“相關文件在針對餐飲平臺落實勞動者保護責任方面提出諸多要求的同時,也針對優化餐飲外賣員從業環境提出了一系列要求。意味著監管部門的本意是促進平臺經濟健康發展,而非打壓甚至顛覆餐飲外賣的現有商業模式。”
“隨著我國新經濟、新業態的不斷發展,在國家一系列政策的規范與支持下,勞動者權益保障體制機制也會伴隨新就業形態的繁榮而逐步完善。”首都經濟貿易大學勞動經濟學院勞動關系系副主任,副教授詹婧同樣持有類似觀點。
針對政府部門先后出臺的相關文件,美團方面也積極發聲表態:“目前已經積極配合政府相關部門開展了多輪實地調研和座談,主動匯報溝通相關情況。”可見政企多方已針對外賣騎手等靈活就業群體開展了積極合作。
人社部數據顯示,以外賣配送員、網約車司機為代表的靈活就業者在全國總人數超2億人。因此,新就業形態相關政策的先后出臺,將成為推動新經濟、新業態、新模式增長的重要動能。未來,在政府、行業、企業以及勞動者共同努力下,外賣騎手、網約車司機等新就業形態勞動者的權益保障將日益規范和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