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8-24 閱讀次數: 488
就業,一頭連著百姓“飯碗”,一頭連著經濟社會發展。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近日發布上半年就業數據顯示,1-6月我國城鎮新增就業人數698萬人,同比增加134萬人,已經完成全年目標任務的63.5%;全國城鎮調查失業率從2月份的5.5%,逐步回落至6月份的5%,失業水平逐步恢復到疫情前水平。“就業形勢持續改善,一方面得益于經濟恢復的有力支撐,另一方面得益于政策服務的持續發力。”人社部就業促進司司長張瑩表示,下一步,人社部將堅決貫徹黨中央、國務院穩就業保就業決策部署,突出重點,分類施策,精準發力,扎實做好各項工作,努力確保就業局勢總體穩定。
解決結構性缺口是關鍵
【趨勢】
在人社部近日發布的“最缺工”職業榜單中,新進排行30個職業近半數與制造業、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等行業相關,所需職業專業化程度要求較高。如“儀器儀表制造工”進入排行前十,“智能制造工程技術人員”“工具鉗工”“多晶硅制取工”“通信工程技術人員”“自動控制工程技術人員”等職業新進排行,“機修鉗工”“沖壓工”“金屬熱處理工”等職業呈現短缺程度加大的趨勢。
“我國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成果持續顯現,經濟運行穩定恢復,有力拉動就業復蘇。”張瑩表示,與此同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會同有關部門,先后出臺了延續實施部分減負穩崗擴就業政策舉措、加強就業幫扶助力鄉村振興意見等,扎實做好高校畢業生、農業轉移勞動力、城鎮困難人員等重點群體就業工作。持續開展“春風行動”“百日千萬網絡招聘行動”等系列服務活動,穩定了預期,穩定了市場,穩定了就業。
然而,在就業形勢整體穩定的大背景下,我國就業市場仍面臨著一些招工難、就業難并存的結構性問題。一方面,一些制造業、服務業企業招不到合適的員工,不得不將年齡等條件放寬;另一方面,高技能人才短缺現象較為明顯,勞動力素質還不能完全適應高質量發展要求。
對外經貿大學國家對外開放研究院教授李長安指出,“十四五”時期,我國要繼續進入高質量發展的新階段,高質量發展對高質量勞動力隊伍提出更高的要求。目前科技進步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已經達到60%,大大高于其他要素投入的貢獻率。但是與此同時,技能型人才相對短缺。由于科學技術的進步,人工智能、機器人在生產生活中不斷被應用,還有各種無人駕駛、無人商店、無人餐廳,技術和資本對就業崗位的替代必須予以高度重視。另外,從人社部發布的求人倍率可以看出,我國高技能人才求人倍率均值是1.69,也就是人才的供應遠遠不能滿足實際需求。
“國內外權威機構和學者對中國2021年經濟增長的大體判斷在8%左右。據此測算,可帶動1100萬以上的城鎮就業。但展望2021就業形勢,總體上還有很多不確定性因素,也會出現招工難、就業難等長期問題。”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經濟學院常務副院長高文書認為,就業發展的一個主要趨勢,就是隨著新科技革命的發展,工業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這些領域創造就業的效果十分明顯,包括2020年很多就業緩沖就是依靠平臺經濟和數字經濟的發展實現的。在新發展格局下,隨著產業結構調整穩步推進,傳統產業轉型升級,高端應用型人才缺口也將會加大。此外,隨著5G的普及,產業互聯網的發展,靈活就業、自由職業比例會逐步上升,新業態、新領域將創造更多的就業。
面對結構性因素比較突出的問題,中國勞動和社會保障科學研究院副院長莫榮認為,要加大結構政策的支持力度,對重點行業、中小微企業、市場主體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今年要考慮一些特殊行業、特定主體的政策,要通過精準施策、專項政策激發市場活力。
拓展重點群體就業空間
【數說】
最近,黑龍江“三支一扶”(支教、支農、支醫和幫扶鄉村振興)計劃開通了考試報名入口,一直關注這個基層服務計劃的黑龍江大學漢語言文學專業應屆畢業生王雨琪開始了報名流程。到基層支教,是她上大學以來始終不變的志愿和夢想。“到基層去,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正激勵著越來越多的有志青年走向基層,譜寫出一曲曲奮斗贊歌。據統計,“三支一扶”計劃自2006年實施以來,全國已累計選派43.1萬名高校畢業生到基層服務。2021年至2025年,新一輪高校畢業生“三支一扶”計劃每年還將選派3.2萬名左右高校畢業生到基層服務。
“今年就業形勢總體保持穩定,但是穩中有難。”莫榮指出,今年新增勞動力1400萬,其中應屆高校畢業生909萬,此外,由于疫情影響,還有一些出國留學的學生出不去,以及大量的留學人員回國的情況。為此,今年高校畢業生就業壓力會大于去年。“去年疫情前,秋招已經使一半的大學生找到工作,疫情影響的是春招。今年則是從秋招影響到春招,今年大學生的就業壓力更大。”
大學生就業的總量壓力不減,同時新的挑戰是對高質量就業的需求也在提高。智聯招聘首席執行官郭盛發現,現在的大學生中文科學生比較多,但是社會上,包括新興行業對理科生的需求比較大。在大學生就業方面,還是會有一定的壓力,最重要的是整體人數的壓力以及所學專業的壓力。如果在大三、大四階段對學生進行相應的理科培訓,對就業壓力會產生較大的緩解。
此外,郭盛認為,還應高度關注中高齡群體的就業問題。青年群體求職周期大概是一個月左右,但63%的中高齡群體求職周期要半年以上。“求職周期是6個月,但是他們的家庭普遍可維持3個月,70%的群體還有還貸壓力。中高齡群體求職在市場中確實會受到歧視,他們的家庭負擔特別重,在求職就業過程中很可能變為中低收入群體。”郭盛指出,伴隨著中國就業人口的老齡化,中高齡群體的出路又比較窄,如果不及時阻止這種風向,會導致很多社會問題。
莫榮表示,應繼續有針對性地做好包括高校畢業生在內的重點群體就業工作,拓寬基層空間;同時做好農民工就業方面的工作,一方面要通過勞務品牌讓農民工轉移出來;另一方面,借助鄉村振興戰略,在鄉村加大創業力度來解決更多就業。同時加強對困難群眾的幫助,解決他們面臨的實際問題。
提高靈活就業人員就業質量
【案例】
“只要不怕苦、不怕累、多跑單,每月收入就能超7000元。”今年26歲的杜思夢從內蒙古巴彥淖爾來到北京,加入了網約配送員的隊伍。門檻低、時間自由又能增加收入,是他選擇這份職業的主要原因。去年2月,“網約配送員”正式成為新職業,納入國家職業分類目錄。幾百萬名被人們習慣稱為“外賣小哥”或“跑腿師傅”的新生代勞動者大軍,有了明確的職業名稱。
近年來,平臺經濟迅速發展,創造了大量就業機會,依托互聯網平臺就業的網約配送員、網約車駕駛員、電商主播、貨車司機、互聯網營銷師等新就業形態勞動者數量大幅增加。
“以數字技術為基礎的新就業形態將成為我國新增就業的主要來源。數字技術與實體經濟融合不斷加深,催生出許多新就業模式,靈活就業平臺和“共享員工”等新模式為解決就業難題拓展了新思路,為穩就業政策提供了新選擇。”高文書建議,要加快創新發展,以數字經濟為重點,促進產業轉型升級,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和持續增長,創造更多就業。同時,傳統制造業在現階段及未來一段時間內仍是穩定增長和吸納勞動力的主體,要推動傳統制造業向數字化、品質化、綠色化發展,通過技術躍升不斷提高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帶來的崗位“含金量”,從而為勞動者創造更多高質量就業機會。
高文書說,要運用數字手段,有效應對新冠肺炎疫情對就業的反復沖擊。一是大力倡導“互聯網+”的在線就業模式,鼓勵用人單位在線開展招聘工作,充分利用數字化手段解決招工難、就業難問題。二是加強“互聯網+職業技能培訓”建設,發揮互聯網優勢,開展遠程技能培訓、技能指導等。三是推動建立“共享員工”新模式,推動市場化手段配置人力資源。
新就業形態的大量涌現,對實現更高質量就業提出新的課題。李長安指出,《中國靈活用工發展報告2021》顯示,靈活用工已經達到55.68%。新就業形態在吸納大量就業的同時,也給勞動關系帶來很大的挑戰。近年來勞動爭議案件的增加,與靈活就業大量出現有比較大的關系。
為支持和規范發展新就業形態,切實維護新就業形態勞動者勞動保障權益,促進平臺經濟規范健康持續發展,近日,經國務院同意,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國家發展改革委、交通運輸部、應急部、市場監管總局、國家醫保局、最高人民法院、全國總工會共同印發《關于維護新就業形態勞動者勞動保障權益的指導意見》。
高文書表示,新就業形態對促進就業,解決民生問題具有很重要的作用,所以還是要對平臺用工以“疏”代“堵”。要對平臺就業的用工性質盡快進行明確,其中的重點就在于針對這種非標準就業的超時勞動和社保問題推出進一步的細化措施。
【民生觀察】
適合自己的舞臺才是最好的就業選擇
臨近秋季招聘,大學生就業問題再一次成為人們普遍關注的焦點。根據教育部網站公布的數據,2021年全國普通高校畢業生達909萬人,再創歷史新高。總的來看,大學生就業難是由多方面原因造成的,既有經濟周期大環境的影響,也有高校、企業和大學生本人三方面的因素。在當前形勢下,要立足于經濟新發展階段,在加快高等教育改革的過程中,以就業市場需求為導向,做好大學生就業“供需平衡”,切實解決大學生就業難題。
大學錄取率逐年增加,每年應屆畢業生越來越多。根據教育部網站的數據統計,從2000年到2018年,我國的高考錄取率從58.9%上升到81.1%,錄取人數從221萬上升到了791萬。大學生越來越多,但是就業市場的用人需求卻沒有同比例增加,自然就會造成供需失衡。
目前,大學生就業市場存在供需失衡現象:一方面,大學生畢業人數在不斷增加,找工作越來越難;另一方面,有很多企業面臨著招不到優秀人才的難題。一些大學擴招以后,對專業設置和課程設置沒有做好市場需求調研,導致專業學習與市場需求脫節,學生畢業后很難找到專業對口的工作。還有高校為了吸引學生,不顧教學設施和師資力量不足的現狀,設置一些所謂熱門專業,導致學生學不到真正有用的知識和技能,畢業之后無法滿足用人單位的要求。一般來說,企業因為競爭壓力,本來就對招收應屆畢業生或者培養新人的意向不強,更希望招收有工作經驗的員工。由于一些學校的教育內容與社會實際需求脫節,學生缺乏實際工作能力,從而出現了“企業招不到合適的人,大學生卻找不到工作”的現象。
同時,大學生就業難也有學生自身的原因。有些大學生缺乏長遠的人生規劃,對就業缺乏合理認知。大學期間不重視學習,專業知識一知半解,畢業后無法滿足用人單位需求。還有些大學生沒有擺正自身位置,對工作挑挑揀揀,不愿意從事基礎性的工作,把“錢多事少,離家近,睡覺睡到自然醒,數錢數到手抽筋”作為找工作的目標。有的大學生求職時“不問工作問下午茶”“一言不合就離職”,說明他們對就業還缺乏理性的認識。
解決大學生就業難題,要做好“供需平衡”。
首先,要高度重視職業教育,通過適當擴大職業教育招生規模為產業一線輸送更多技能人才,為各行各業培養高素質的產業生力軍。2020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2020年、2021年兩年高職院校擴招200萬人。教育部公布的數據顯示,過去兩年,我國高職分別擴招116.4萬人和157.4萬人。
其次,高校必須要做好市場需求調研,充分了解就業市場的供需狀況。以市場需求來指導大學生的專業設置和課程設置,充實教學力量,保證每位大學生都能學到真正的本領,為用人單位提供高水平的大學生,滿足用人單位對于優秀人才的需求。高校要做好大學生的就業教育。把就業教育和專業教育放到同樣重要的位置,貫穿大學生的學習生涯。
再次,對大學生的就業教育可以從“三個平衡”做起,讓每位大學生在就業時都可以做到“供需平衡”。首先,要做到“能力平衡”。也就是說要讓自己的能力滿足用人單位的需求。有些大學生考上大學以后就樹立了明確的學習目標,不僅努力學好各門專業知識,苦練各項專業技能,而且還考取了各項有含金量的資格證書。這樣的大學生在找工作時,理論和實踐能力具備,工作能力突出,自然而然會成為用人單位眼中的“香餑餑”。其次,要做到“心理平衡”。一邊學習,一邊找差距。對自己有清醒的認知,對外部環境密切關注。不要有不切實際的幻想,也不要放棄努力隨波逐流,從而找到適合自己的工作。最后,要做到“選擇平衡”。我國西部地區缺乏大學生勞動者,但是大部分大學生卻只愿意選擇在東部地區就業。千軍萬馬過獨木橋未必是明智的選擇。有些選擇看似“退而求其次”,反而“最明智”。比如有人放棄熱門行業的高薪,選擇扎根研究崗位;有人放棄優越與舒適的生活條件到西部支教;還有人告別大城市,毅然返鄉就業創業……這些大學畢業生選擇了共同的方向:“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選擇國家最需要的地方去就業,而不是人才扎堆、競爭激烈的地方。找到最適合自己發展的舞臺,才是明智的就業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