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9-24 閱讀次數: 725
靈活就業,是今年特別熱門的話題,幾乎各個領域都在談論靈活就業。其實靈活就業跟經濟學或管理學的其它概念相比,有點不一樣,其它概念大都從英文翻譯過來的,但靈活就業在英文中找不到相對應的詞匯。
盡管靈活就業概念很難講清楚,但又在廣泛使用,在座大部分企業都會涉及到靈活就業的相關問題。
01
什么是就業?
在討論靈活就業之前,需要首先得搞清楚什么是就業?“就業”一詞是從英文employment翻譯過來的,也就是雇傭的意思。就業即被雇傭,被雇傭即就業。
說到這里,有個小插曲。2000年的時候,我們學院曾一度想改英文名字,有人說英文“School of Labor and Personnel ”的Personnel 搞不清楚是做什么的?于是就請我們一位在美國訪學的教授向專家咨詢,結果沒想到有位美國教授建議將學院改成“School of Employment”,當時大家聽了都覺得好奇怪,怎么能叫“就業學院”呢?!后來我們看到“國際產業和勞動關系學會”改名為“國際雇傭與勞動關系協會(ILERA)”,也就理解這位教授所提的Employment 其實是指的是雇傭而不是就業。按照這個教授的理解,我們是一所從事雇傭關系教學、研究和人才培養相關的學院。當然,最后還是沒有接受這個意見,我們將Personnel 改成了Human Resources,這個當時流行,也符合我們本來的意思。
按照勞動經濟學存量-流量模型,勞動力是labor force,非勞動力是not in the labor force。在勞動力中,又區分為就業和失業。就業是employed,失業是unemployed。失業和非勞動力通常從兩個角度去區分,一是有無工作意愿,二是有無工作搜尋行為。一個法定勞動年齡16周歲的人,如果他不愿意工作,就不能稱之為失業,是什么呢? 是屬于退出勞動力市場,即所謂not in the labor force。進一步講,即使這個人有工作意愿,但沒有尋找工作的行為,也依然不能算失業,也屬于not in the labor force。也就是說既要有工作意愿,還要具有尋找工作的行為,然后處于沒工作狀態,這樣的人才算是失業。所以說就業或失業描述的是一個人在進入法定勞動年齡后,面向市場的一種狀態。
當然,究竟如何定義就業,還很復雜。2005年,我們開過一次有關就業和失業測量的國際研討會,邀請了國際勞工組織制定就業標準的權威專家,問他到底該如何定義就業。比如現有的定義規定,參考期(調查周)工作一小時以上算就業,這合理嗎?保姆做家政是就業,我們在家里做家務為什么就不算就業?保安算就業,軍人為何就不算就業等。
在美國,軍人是統計在全體勞動力(totallabor force)中的,而失業率的分母是平民勞動力(civilian labor force),也就是把軍人排除在外。如果把軍人算成就業者,那就可能出現,一個國家就業形勢不好的時候就讓大家去當兵,以減低失業率或提升就業率,這顯然不合理。同樣,如果把家務勞動算成就業,那么全世界也就不會有失業了。所以,大家一定要明白,就業、失業和不屬于勞動力這些范疇實際上測量的是勞動力面向市場的一種狀態。
02
為什么會有靈活就業這個概念?
靈活就業是在中國流行的一個概念。國際上最早將就業劃分為正規就業和非正規就業,最近幾年針對數字經濟背景下的新情況,又開始提出了標準就業和非標準就業的區分。在20世紀70年代,國際勞工組織專家去南美調研發現,這些國家有不同于傳統正規就業的幾種狀態:一類是自營就業,在中國我們稱之為個體戶;二是微型企業(5個人以內);三是家庭雇傭。這幾類就業與傳統工廠制度的集中雇傭,即所謂正規就業明顯不同,故被稱之為非正規就業。
最近幾年,由于全球化、女性勞動參與提高,以及平臺經濟的不斷發展等,出現了非標準就業。非標準就業與非正規就業有所相同。非標準就業,更多刻畫的是,傳統全日制和單一雇主關系背景下,就業領域所發生的一些新變化。比如,今天我們看到在傳統的正規就業領域,演化出大量基于項目或任務為基礎的臨時性就業,最突出的是零工經濟,gig economy。還有非全日制工作和應召工作,以及有多方雇傭關系的就業,如派遣和分包等性質工作等。有關非標準就業,可以看2017年國際勞工組織專門出版的一部報告《世界非標準就業》(中文版)。數字經濟時代的靈活就業更多的是與這種非標準就業形態有關。
為什么國際勞工組織沒有提靈活就業?因為靈活就業是一個有外延而無內涵的范疇。不管是正規就業還是標準就業,其實都包含有某種形式的靈活就業,最簡單的是突破空間和時間上的各類就業。比如,為美國銀行服務的許多呼叫中心,就業人員在印度;大連有很多呼叫中心,是為日本和韓國企業服務的,這些人員的就業是遠程就業,但仍然屬于正規就業,只是具備空間靈活性的特征。
1994年,惠普就有員工居家辦公,為講究工作效率,并不規定員工必須在單位上班,這就是靈活就業。我們現在講遠程就業,不僅僅適應非標準就業、非正規就業,其實正規或標準就業也都適應。
在中國之所以用靈活就業,我個人理解是,中文在某些語境下,一個范疇通常會具有褒貶的含義,比如非正規或非標準,人們覺得有貶意,而靈活就業這個表述顯得比較中性,既無貶義也無褒義。但坦率地說,這個詞用于就業形態的分類并不科學,目前在國際上,有一個詞和這個類似,flexibility of employment,所謂就業的靈活性,代表性國家是美國。另外相對應的是security of employment,所謂就業的安全性,代表性國家是德國。后來又有人創造了一個新概念,flexicurity,翻譯成中文是靈活安全性。應該說,迄今還沒有發現哪個國家的就業是即靈活又安全,這只是反映了人們的一種真誠期待或愿望!
03
為什么要強調就業的靈活性?
什么現在要提靈活就業或者就業靈活性呢?
首先是因為政府要緩解失業壓力。國內外經驗表明,越是有就業壓力的時候,越強調靈活就業,或者通過就業靈活性來試圖緩解就業壓力。國際勞工組織相關研究報告顯示,在大多數情況下,世界各國的確如此。
其次是企業要降低成本。現在外部環境變化很快,企業面臨很大的經營壓力,企業為減少用工成本,包括減少解雇成本,故大量采用包括派遣在內的各種靈活就業,因此,大多數靈活就業也是企業在經營壓力背景下的一種選擇之策。
在此要特別說一下,中國改革開放40多年,在勞動力市場領域,我們也創造了一些經驗和做法。比如,在就業方面,當勞動力市場面對外部沖擊情況下,我們往往不是直接裁員,而是通過降薪來度過危機。在企業工資制度設計中,浮動比例非常大,甚至政府公務員的工資都是這樣。浮動比例大的好處是當經濟不好的時候,可以通過降薪來應對這種劇烈的外部沖擊,從而少裁員或者不裁員,浮動薪酬為這種沖擊導致的解雇壓力提供了巨大的緩沖。
就業靈活性與工資靈活性,或者與成本控制的靈活性是聯系在一起的,這是一種緩解經營壓力,特別是裁員壓力的緩沖機制。企業面對外部環境的變化,需要這樣的靈活機制,否則就可能會有問題。
還有,靈活就業也是數字經濟時代企業為滿足員工需求的一種有效措施。上世紀九十年代,在美國硅谷,開始強調工作與生活平衡。數字經濟時代的靈活就業,與以前有很大的不同。這種不同表現在,有很多人并不是因為找不到工作而選擇靈活就業,而是他更喜歡工作地點和工作時間的靈活性,這類工作更能滿足個人的工作興趣和需求,比如女性群體,更需要兼顧家庭和工作兩方面平衡,也有助于個人才能的更好發揮。
我們這段時間研究數字文化產業,包括游戲、電競,直播、文學等平臺。游戲和電競基本上是標準就業,而直播和文學平臺的就業,則很大程度上是一種數字經濟時代的靈活就業。
直播目前主要分為三類:電商直播,泛娛樂直播,游戲直播。很多直播播主從另外的正式工作轉過來的。我們在廣州曾訪談過YY平臺的一位播主,她大學畢業開始做公務員,后來覺得自己有才藝,做公職發揮不出來,然后就辭掉公職,開始在平臺上做直播。直播創業成本很低,個人有這方面的才能,就可以出來創業。目前泛娛樂平臺主播40%都是東北人,東北人中很多人具有吹拉彈唱這方面的才藝,泛娛樂直播平臺為他們才能展示提供了機會。用研究術語來講,有的人進入非標準就業領域,并非是找不到工作,而是一種自選擇。當然這種自選擇和平臺經濟的發展有直接關系,也與2015年以后,國家大力提倡“雙創”和互聯網+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