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10-18 閱讀次數: 1140
近日,就職于中國太平洋人壽保險股份有限公司深圳分公司的中南財經政法大學畢業生李焓,疑在公司宿舍燒炭自殺,結束了自己23歲的年輕生命。此時距離他入職公司僅1個月18天。這位從小學習優秀的“學霸”為何選擇以自殺方式結束自己年輕的生命?家人懷疑是其工作壓力太大導致。
眼下正值入職季,職場新人紛紛踏上各自工作崗位,他們將面對各種困擾和挑戰,作為用人單位,如何幫助職場新人融入團隊、化解壓力已成為企業不容忽視的重要課題。
名校生自殺引發熱議
據媒體報道,李焓出生于湖北農村,無論在高中、大學,李焓的成績都很優秀,今年6月,他剛從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法學系畢業。大學畢業后,李焓對家人表示,深圳待遇好,在成家立業之前,希望先到深圳闖一闖。不過,他入職僅一個多月,就在自己的宿舍燒炭自殺。家人懷疑,可能與工作壓力過大有關。李焓家人表示,自己曾找李焓幫自己看一個法律文件,但李焓過后回復他:“真沒時間看,每天加班到晚上10點才能回去。”
該事件發生后,引發了網絡熱議,各種觀點不一而足。有些網友認為,作為名校畢業生,面對工作壓力選擇自殺,是其無法承受從“學霸”到“?絲”的落差,心理承受能力太差。從事銷售行業的王小姐坦言:“首先,這世界上百分之八十的人是不愿意做銷售的,他沒根據自己的情況選擇合適的行業,積累了壓力之后又不善于調節,沒學會另起爐灶,只會往死胡同里鉆,這個結果是必然的。”
網友“碧云瓷”透露,“做保險是要有業績的,沒有業績會被主管罵,會在所有人的面前失去所有的尊嚴。在客戶面前,得孫子還孫子,名校畢業的高材生,在家里在學校里,從小就當掌上明珠供著,這種活干不了。說白了,工作上、社會上的種種磨礪就是顏面盡失,小伙只想著高回報,卻沒有預料到現實與理想的落差。”
管理有漏洞教育存“短板”
除了對年輕生命的惋惜,有些網友也對當前學校教育提出質疑,認為學校教育除了要分數、要高考率、要就業率之外,還應該重視對學生的生命教育和情商教育。有位網友一針見血地指出,“職場人需要與同事合作,與上級配合,大量的工作挑戰人際關系能力,組織協調能力,以及情緒認知和管理能力。對于這一切,我想學校教得非常少,許多剛剛進入企業的學生都反映,面對這些復雜的關系心里既恐懼又迷茫。他們會發現太積極了不好,因為不會做的時候,過于積極可能捅婁子。他們發覺太被動了不好,別人會以為你不主動太懶惰。他們驚覺多說話不好,因為還無法以職業人的角度講話,別人會覺得你盡說傻話。他們還體會到少說話不好,因為別人會認為你假清高。”
社會學家陸震提出,學校教育應該盡快補上“情商教育”、“職場教育”這塊短板。“眼下我們的學校教育過于強調分數論,而高等教育則互相攀比就業率,卻對畢業生能否適應職場缺乏足夠的關注度。”他認為,針對即將踏上工作崗位的畢業生,高校應加強就業培訓,比如入職后會碰到哪些問題、如何處理與同事的人際關系、工作壓力大該如何自我調解等等。“也可以請一些已工作幾年的學長,向學弟學妹們傳授職場心得。”
當然,也有部分網友認為,對于該事件,企業也應該承擔一定的責任。作為企業,應該在職業發展、心理疏導等方面給予新進員工足夠的關注度,從而幫助職場新人適應崗位,健康成長。
臨官咨詢的首席代表王穎在接受記者采訪時介紹道,很多外資企業都有一個系統的新進員工培訓方案,“在這些企業的入職培訓中,會向新進員工詳細介紹企業發展歷史、文化價值等,從而潛移默化地讓新員工對企業有更多了解和熱愛。”她說,一般外資企業培訓生需要經過兩年時間的輪崗,在不同崗位見習,最后找到合適自己的崗位。
同時,她指出,此次自殺事件當事人所在的保險行業卻有其特殊性,“保險業的大部分一線銷售人員與企業沒有直接的勞動關系,因此入職培訓也主要是針對產品的培訓,而在其他方面比較淡化。”王穎說,當前職場新人一般都是90后,自我意識較強,企業可以通過面試過程中的抗壓測試初步了解員工適合的崗位;另外,也可以借助心理援助計劃等形式及時發現問題、加強溝通。
企業出招化解“成長煩惱”
與此同時,記者在采訪中也發現,已經有不少用人單位開始重視職場新人的“成長煩惱”,并通過入職培訓、心理疏導、職業規劃、師徒結對等方式,幫助職場新人適應角色轉型,應對工作壓力。
記者從上海航天局802所工會獲悉,近年來,隨著航天事業發展,所里引進了不少高學歷年輕人才,為引導新進職工進入“新角色”,工會專門邀請心理專家舉辦講座,幫助職工盡早發現自身壓力源,與壓力“共舞”,以更加積極的心態、快樂的情緒完成全年各項任務。
而在上海市兒科醫院,來自臨床科室的10名高年資醫護人員被聘為“心靈導師”,他們與參加規培的年輕住院醫師們結對,時刻關注新生代醫護人員的心理健康、成長煩惱,通過心理疏導緩解他們的職業壓力,這種新形式的“師徒結對”使兒科醫院醫護人員流失率逐步降低,職工隊伍趨于穩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