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11-11 閱讀次數: 725
根據2021年5月公布的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我國流動人口為3.76億,比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時增加69.73%。其中0至14歲少年兒童人口占比18%,人口數超過2500萬人。相較而言,2010年六普數據中,6至14歲義務教育階段兒童為1472萬。
在一些外來人口吸納能力較高的城市,外來少年兒童已占常住少年兒童總量的相當大一部分,如上海,其外來少年兒童已達戶籍少年兒童數量的66%,相當于占常住少年兒童總量的四成。規模龐大且占比日增的流動兒童,已經成為城市人口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城市未來發展有重要影響。
超大城市實踐中的流動兒童融入問題
流動兒童跟隨父母在城市生活,其在城市的生活狀態、融入程度,直接影響這些孩子未來的發展,也影響城市中有歸屬感的高質量公民的培養。流動兒童處于適學年齡,接受教育是他們最主要的社會活動。教育,既是他們接觸和融入居住地城市生活的入口,也是他們作為現代勞動者獲得人力資本投資和人生發展的最重要出口,承載著規模龐大的城市務工家庭對未來的希望。
我國一直在改進外來務工人員子女義務教育方面積極嘗試,推動各地義務教育階段對外來務工人員子女更加開放和普及。如2008年起,上海市啟動“農民工同住子女義務教育三年行動計劃”,三年內實現了全部農民工子女免費接受義務教育,符合條件的農民工子女可進入公辦中小學就學。
筆者及團隊近期完成的一項對上海2600位外來務工人員子女的調研顯示,這些孩子及其父母家庭,對在上海接受義務教育整體滿意。
那么,這些孩子在上海的融入情況怎樣?是否有本地歸屬感?本次調研從文化融入、結構融入和自我認知融入三個大的方面,對處于4至9年級的上海外來務工人員子女的融入情況展開分析,發現義務教育階段流動兒童呈現出逆轉融入的特征,即,這些孩子的社會融入出現了“先上升后下降”的“逆轉”曲線。如下圖所示:
外來務工人員子女的逆向融入
教育阻隔對流動兒童社會融入的重大影響
是什么因素使得社會融入隨時間推移正向提高的基本特征規律被破壞了?我們的調研分析發現,“年級”因素,也即未來受教育權的阻隔,是導致逆轉融入的關鍵因素。
我國實施9年制義務教育,且教育公共投入以地方政府為主體,各地方政府為外地兒童提供基礎教育公共服務僅到9年級(初中教育)為止,之后的高中教育不屬于義務教育范疇,外來適齡兒童若要繼續普通高中教育只能返回戶籍所在地,或者放棄普通高中教育。
雖然部分城市放開了對外來務工人員隨遷子女報考職業高中或技校的限制,但在我國現實的教育環境下,不能就讀普通高中,基本上意味著上大學接受高等教育的可能性極低。北京、天津、深圳、廣州等地規定,外來務工人員子女不能報考普通高中,只能參加高職學校的招生考試。部分地區允許外來務工人員子女僅能報考限定的部分高中。
上海市2015年和2017年相繼出臺的《上海市居住證積分管理辦法》(滬府發〔2015〕31號文和滬府發〔2017〕98號文)都規定,上海市居住證持有人積分達到標準分值的,可以享受相應的公共服務待遇。據此,外來人員積分達到規定標準,其同住子女可以與本地戶籍兒童一樣參加普通高中入學考試。但積分與父母的教育水平、工資收入、社保繳納等密切掛鉤,而鄉-城流動人口大多學歷低、收入差,從事非正規職業,不參加社保,所以幾乎不可能完成積分目標。
因此,事實上,流動兒童在上海接受完義務教育之后,若想繼續在當地參加中考和高考,依舊面臨諸多難題。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些天真爛漫的孩子,越來越感受到和認識到自己在城市繼續學習成長的制度壁壘,面臨回家鄉繼續普通高中教育或者輟學打工的痛苦選擇。
我們的調研發現,在對子女未來的教育規劃方面,很多6年級以上流動兒童的父母已經開始考慮安排孩子回家鄉繼續普通高中教育。學校教師亦明確表示,有些很優秀的外來戶籍孩子還是要回家鄉接受普通高中教育,參加高考,以贏得未來的良好發展,繼續留下只能進入職高或者輟學,實在可惜。
但由于教育水平和進度存在差異,若要在戶籍地家鄉參與中考競爭,這些孩子需要提早兩三年返回老家以適應當地教育。因此很多孩子在7、8年級就已經計劃返回家鄉讀書。9年級依然在上海就讀的外地學生,選擇初中畢業后輟學打工的比例高達40%,遠遠高于8年級的19%、7年級的11%和6年級的7%。
“父母對子女未來的教育規劃”體現流動兒童在城市生活的前景,越臨近中考的孩子留在上海繼續讀書的可能性越低,這凸顯了教育阻隔對流動兒童社會融入的重大影響。
我國義務教育階段流動兒童并沒能順利持續地融入城市生活,獲得合理的教育機會。相反,長期持續努力卻最終遭遇隔離,“想要融入”而不能,這種無力感和被拋棄感,使得這些“喜歡上海(或其他城市)”的孩子,卻呈現出融入的逆轉下降。
賦予城市流動兒童平等受教育權
我國經濟發展迅速,國力日盛,已經躍升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人均GDP已經超過一萬美元。我國已實施9年義務教育制度,但國民整體的人力資本較低。農村教育整體水平的低下,將使得我國農村孩子的人力資本積累難以滿足新時代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
目前,我國人口的大約55%是農村戶籍,18歲以下未成年人口將近3億。農村戶籍未成年人的人力資本積累低,會使得國家整體人力資本受損,國家未來的經濟動力和創新活力均將遭受重大影響。
應當高度重視生活在城市地區的農村戶籍流動兒童的受教育問題。對已經在城市生活的流動兒童來講,他們在城市環境中生活長大,最接近實現本地市民化的目標,只要賦予這些孩子平等的受教育權,他們將迅速成長為城市未來發展所需的人才,為城市發展注入活力。但若其本人其家庭進一步向上流動的努力遭遇教育制度堅冰,將使得他們在人生成長受阻的挫折下,形成負面的心理狀態和主觀態度,不利于城市社會和諧。
我們建議:
一是實施12年義務教育制度,全面提升國民基本教育水平。沒有高中以上教育水平的勞動力是難以適應新的時代發展的。而我國的戶籍制度卻導致大量城市流動少年兒童不能接受正常的高中教育,這無疑是對我國豐富人口資源的巨大浪費。
二是允許在城市居住生活的流動兒童進一步接受普通高中教育,形成連續的人力資本積累和向上流動的通道。
三是除地方財政外,國家財政也要加大教育投入,打破地方財政劃地履責的行為動機,真正為我們的孩子提供現代社會基本的人力資本投資。
最后,破除戶籍壁壘。我國已經有3.76億、超過四分之一(26.7%)的人口不在本人戶籍地生活,未來人力資本的流動是高效率經濟體的突出特征,是否還有必要繼續實施戶籍制度,是我國接下來重大社會改革和重大社會突破的關鍵。
相比復雜的社會制度改革,賦予城市流動兒童平等受教育權,鼓勵他們通過積極努力獲得更高的教育水平和發展機會,無疑是我國新時代實現民族理想的重要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