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1-25 閱讀次數: 1853
自國家實施三孩生育政策以來,一些職場夫妻選擇多生育一個孩子,但不少人仍心存顧慮,擔心自己忙于工作而沒時間帶孩子。這是一個全國性問題,成都自然也不例外。那么,該如何破題?成都可以在哪方面進行探索?
2022年的成都市“兩會”上,就有人大代表針對嬰幼兒照護管理問題提出了建議。他們聚焦政策引導、載體運營、人才培養,也關注特殊兒童群體的康復問題。
癥結在哪兒?
生了孩子沒人帶,托育服務還不完善
“很多家庭有了孩子以后,面臨一個非常現實的問題:孩子上幼兒園前誰來帶?”成都市人大代表李珊先拋出了這個問題。
李珊談到,比較傳統的做法是由老人來帶,但有些老人無法幫忙,有些年輕父母不愿意麻煩老人。如此一來,養育一名嬰幼兒,就要長期占據一名甚至兩名成年勞動力,養育成本過高。如果委托育兒嫂,尤其是來自非正規機構的育兒嫂與年幼的孩子獨處在家,由于缺乏監管和信任機制,孩子的安全也無法得到保障。
“一方面,國家鼓勵生育,而另一方面,許多職場夫妻陷入‘不敢生、不愿生’的窘境,這個問題亟待破解。”李珊說。
成都市人大代表阮頔秋同樣關注嬰幼兒托育問題。通過調研,阮頔秋發現,目前成都市提供托育服務的,主要是社會力量開辦的托育服務機構,包括民辦幼兒園托班、品牌連鎖早教機構托班、早教咨詢機構托班等,有全日制、半日制、計時制等托管模式。
“我市托育早教機構的數量遠不能滿足家庭的現實需求,為0-3歲嬰幼兒提供的社會護理服務有效供給不足。”阮頔秋說。她還發現,目前社會辦托育服務機構基本處于標準缺失、人才缺少、安全缺保障、收費不清、責任不明的狀況。
“由于監管責任不明、管理松懈,早教機構的場所安全、食品安全等不得不令人擔憂。有的超范圍經營,變相辦成幼兒園模式。”阮頔秋表示。
如何破解?
從政策、載體、人才等層面突破
針對嬰幼兒的托育問題,阮頔秋建議,先要了解職場夫妻的現實需求,通過科學測算及專業規劃,搭建好頂層設計。
阮頔秋建議,政府相關部門應加強政策保障,以三甲醫院、婦幼保健院為依托,政府指導扶持,建一批民辦普惠或者公辦托幼機構。同時,加大對社區嬰幼兒照護服務的支持力度,發揮社區公共服務設施的嬰幼兒照護服務功能,與社區衛生、文化、體育等設施的功能銜接,發揮綜合效益。支持和引導社會力量依托社區提供嬰幼兒照護服務。
但是,有了政策保障和空間載體,若沒有人來做這項工作,再好的點子也無法“變現”。對此,阮頔秋建議,應鼓勵在蓉高等院校和職業院校開設嬰幼兒照護相關專業,合理確定招生規模、課程設置和教學內容,將安全照護等知識和能力納入教學內容。在此基礎上,加快培養嬰幼兒照護相關專業人才,配齊配好兒童保健人才隊伍,建立規范科學的兒童托育模式。
李珊帶來的建議,同樣關注嬰幼兒托育的人才隊伍建設。
她表示,要提高從業人員素質,將嬰幼兒照護服務人員作為急需緊缺人員納入就業培訓規劃,實現持證上崗。此外,應該加強從業人員的職業道德建設。
李珊還建議,可結合社區公立幼兒園的配置情況,逐步建設政府監管下的公立性質的普惠性全日制托育服務機構,允許1歲嬰幼兒入托,師生比按1:5配置,費用則參照公立幼兒園的保教費及生活費執行。
也有職場夫妻對長時間見不到娃表示擔憂。那么,能不能提供一個和家長距離近的地方提供托育服務?“鼓勵機關、企事業單位、產業功能園區等,在工作場所為職工提供福利性嬰幼兒照護服務,讓職工可以上班的時候帶著孩子來,下班的時候帶著孩子回家。 ”李珊建議。
特殊兒童怎么辦?
探索在鄉村建立永久性陪護社區
嬰幼兒的托育管理問題正在匯集市人大代表們的智慧,同時還有一個關于兒童的問題仍舊待解——患有腦癱、發育遲緩、自閉癥、唐氏綜合癥等疾病的特殊兒童群體越來越受到關注,成為不容忽視的社會問題。
市人大代表涂海霞此次就帶來了一份關于在鄉村建立永久性陪護社區的建議,將關注視角投射在一群特殊兒童身上。
在她看來,相較于嬰幼兒托育,對特殊兒童的陪護也很重要。
“鄉村的自然環境、優質的空氣、緩慢的生活節奏,讓孩子們容易放松身心,對身體康復能夠起到很大的作用。”涂海霞說,特殊兒童如果在一個融合互動的社區里安心生活,反而能夠幫助他們未來更好地融入社會。
目前,在鄉村并沒有能夠滿足這方面需求的社區,因此,涂海霞建議,可以在成都的郊區新城,探索建立針對特殊兒童群體的永久性陪護社區。
涂海霞談到,首先要取得合法的資質,還要加強政策引導,吸引社會工作者、志愿者加入,爭取更多愛心人士關注和參與進來。同時,在幫助特殊兒童提升生存技能方面,可引入一些手藝人進行教學,幫助他們掌握更多生存能力,解決未來的就業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