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2-22 閱讀次數: 1631
01
不與領導起爭執。
白起是戰國四大名將之一,六國的軍隊只要聽說是他帶兵來戰,定會嚇得望風而逃。
在攻打趙國的長平之戰中,白起率領的秦軍先后斬殺和俘獲趙軍四十五萬人,趙國從此元氣大傷,一蹶不振。
白起想要乘勝追擊,一鼓作氣攻破趙國,但秦王卻聽信了宰相范雎的讒言,下令撤兵,以防白起擁有兵自重,危及統治。
秦國撤兵后,趙國非但不降,開聯合齊國抗秦。秦王大怒,命令白起再次起兵攻趙,但白起認為秦國已經喪失了最有利的戰機,不宜再戰,于是,接連幾次拒絕了秦王的命令。以至于秦王認為白起蓄意謀反,削去了白起所有封號爵位,強令他遷出咸陽。
白起已經年邁體衰,疾病纏身,無奈也只得啟程,但還是被范雎誣陷,被秦王認定“不服君令”,被賜自殺。
一代名將最終以悲劇收場,讓人不勝唏噓。
而這,也像極當下的職場:一個人能力再強,如果不懂得和領導相處,往往會加速自己的“邊緣化”。
比如,新上任的領導,非要宣示自己對一項專業技術工作的“權威”,強令技術骨干按照他的要求修改工作流程和規定,以一種“很不專業”卻極具個人色彩的新規定來推動工作時,那些性格耿直,又不懂得“識時務”的人,往往一言不合就與領導爭執,結果就是被領導斥責為“沒辦法交流”。
自然,接下來,“不善于工作”、“無法溝通”等負面標簽,就會慢慢地被貼上,從前風光無兩的“技術大咖”也成為眾人嫌棄的對象,甚至會被掃地出門。
而真正聰明的職場人,則懂得順從領導意圖,哪怕明知領導的“命令”中有諸多錯誤,也先應承下來,要么拖著不辦,要么一點點打“擦邊球”,避免犯錯,再找準機會,贏得領導認同。
這樣的人,面對領導的咄咄逼人時,能屈能伸,自然混得風生水起。
02
不與同事道隱私。
早年,我剛從學校轉崗到行政單位,感覺自己就是一個游離在集體之外的“局外人”。
鮮明的層級關系,客套的交談方式,和若即若離的相處模式,讓人無時無刻都感到如坐針氈:不敢大聲說話,走路都要小心翼翼,像做賊似的,生怕弄出聲響。
成天只和同一個辦公室的同事相處,漸漸就放下了矜持和戒備,一不小心,就會陷入到“吐槽”和“交心”的狀態。
一吐為快只是一時爽快,步步驚心才是往后的常態。
一旦同事發現你是個“有故事”的人,還絲毫沒有防備之心,就會一而再,再而三地向你打聽各種“隱私”,你的情感狀況、家庭關系、親子撫養,甚至你的人脈關系,都恨不得掘地三尺,弄個清楚清楚明白。
很多人會打著“關心你”,向你“示好”的感情牌,帶著“不可告人”的目的,布下一盤局。
你永遠都不會知道,你無意中對領導的抱怨,對另一個同事的看法,以及自身婚姻情感的不愉快,都有可能成為某次升職加薪的競爭對手時,對方投向你的“利劍”。
真正厲害的職場人,最是懂得“守口如瓶”,只談公事,不談私事。就算被人識破,也當作毫不知情,繼續做個中規中矩的“職場人”。這樣才不落人話柄,才能全身而退。
03
行事不人云亦云。
職場中有一種人,從不“選邊站隊”,哪怕被當作“邊緣人”,也不急不慢,有條不紊地按照自己的節奏,如同野草一般頑強生長。
南北朝時期,北齊有段時間有奸臣和士開獨攬朝政,眾多官員便投其所好,趁機為自己的子弟們謀求一官半職,在這樣的風氣下,許多無才無德的官宦子弟得以在京城當官。
但有個叫崔劼的大臣例外,他把兩個兒子都派往外地做官。崔劼憤怒地質問他為何要這樣做。崔劼平靜地回答,不愿兒子被魚龍混雜的風氣帶壞,到條件不好但清靜的地方正好可以鍛煉他們。
果然,幾年之后,和士開倒臺并被誅殺,連累了他周圍很多人。但崔劼的兩個兒子因在外政績卓著,而得到了朝廷的重用。
這個故事警醒人們,人在職場中,不管地位高低、職權大小,都要有自己的主張。
萬事萬物都在變化著,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風水總是輪流轉。在復雜的職場環境中,與其心心念念要“傍大樹”,不如十幾年如一日,好好錘煉自己,豐盈自己,讓自己成長為一棵參天大樹。
04
結束語:
人在職場,需要一往無前的闖勁,更需要“識時務”的穩妥靈活和敬畏之心。
就像如同又一次,子路問孔子,誰更適合打仗。孔子告訴他,并不是勇敢的子路,而是有所不敢的自己。
正因為有了“不敢”,才始終能保持冷靜,帶著敬畏和隱忍,在一次次危險和困難來臨之前,發現苗頭,防患于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