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3-15 閱讀次數: 1915
日前,教育部、國家發展改革委、工業和信息化部、財政部、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國家稅務總局六部門印發了《職業學校校企合作促進辦法》的通知(簡稱“《辦法》”),對校企合作形式、促進措施、監督檢查等方面做了詳細規定。3月1日開始,這一《辦法》正式施行。
《辦法》提出,職業學校和企業可以結合實際在人才培養、技術創新、就業創業、社會服務、文化傳承等方面,開展7種合作。在《辦法》出臺后的答記者問中,教育部職業教育與成人教育司負責人提到,政策在6方面有創新點,其中包括“提出了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購買服務、落實財稅用地、職業教育集團以及支持產教融合型企業試點、促進教師和企業人員雙向流動、保護學生權益、建設服務體系等具體措施”、“規定了教育和相關部門的監督檢查職責和違法行為的懲處機制等內容,規定了國家、地方、行業企業各層面的校企合作管理運行機制和職權分工”等。
作為參與校企合作中的重要兩方,教育培訓企業、職業院校如何看待新出臺的政策?《辦法》會給學校、企業、培訓機構分別帶來什么福利和影響?校企合作過程中,落地的困難點又是什么?鯨媒體分別與達內教育校企合作負責人高瑋、恒企教育的相關負責人進行了深度的溝通,同時也采訪了與正保遠程教育合作的兩所職業院校相關負責人——西安職業技術學院財政金融系主任、副教授趙玉坤,南京機電職業技術學院主任張欽宇。
導讀:
《辦法》中提出的七種校企合作形式,哪些是主流?哪些實施起來難度較大?《辦法》出臺對職業學校、企業、教育培訓機構帶來哪些福利和影響?校企合作中的難點究竟是什么?如何建立校企合作中的過程管理和績效評價制度?
1《辦法》中有哪些亮點和影響?
鯨媒體:《辦法》中提出了七種校企合作的形式,包括合作設置專業、合作制定人才培養或職工培訓方案、開展學徒制合作、合作創建并共同管理教學和科研機構、合作研發崗位規范、組織開展技能競賽等活動、法律法規未禁止的其他合作方式和內容。其中哪些形式目前是主流?哪些實施起來難度比較大?
達內教育高瑋:第一條專業建設其實已經開展多年了,達內大范圍開展是從2015年開始的。
第二條人才培養方案、人員互相兼職等,目前還不是達內的主營,我們會派老師去學校承擔他們實習實訓的課程,學校也會派老師來達內頂崗學習,短則半個月,長則兩個月。但目前高校老師來給我們員工做培訓的情況還不太多。
第三條學徒制是高級院校尋求校企合作最主要的一種模式。學徒制其實是指有實踐經驗的人帶著學校的孩子們進行實習。達內從2005年開始接受高校里的實習實訓的學生,技術老師們會帶著他們來做項目。
對于第四條,我們做的比較成熟的是實習實訓基地和學生的創新創業。實習實訓包括兩種:學校把達內指定為他們的實習實訓基地;我們在學校里面設立達內實習實訓基地,形成了校內校外雙軌模式。創新創業也有兩種形式:有意識地和高校老師聯合指導學生,從中鍛煉他們創新創業的能力;我們自己也舉行創新創業大賽,給學校的學生提供一個鍛煉的平臺。
第五條合作研發崗位規范質量標準。這其實也要對標到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因為研發完崗位規范和質量標準之后,還是要落地。要把崗位規范和質量標準貫穿和融入到人才培養方案里。比如達內和學校研討人才培養的方案,雙方是有分工的,學校會專注公共課和專業基礎課,達內會專注核心課。
對于第六條開展技能競賽,學校的學生能做科研的畢竟是少數,競賽相當于是模擬的環節。例如,我們在深度合作的學校里建立實習實訓基地,大一的學生平時的課程安排比較滿,我們會利用他們晚上和周末的時間做一些關于團隊拓展的訓練,行業講座、技術講座、成功人士分享等。大二開始學生已經接觸到一些專業課了,我們會配合學校專業課的內容去給他們做一些小項目,比如學Java的學生,我們可能會利用他的業余時間帶他去做一個掃地雷的游戲開發,或者做微信某個小功能的開發,進一步加強他對這個事情的認知程度。等到他大二下學期和大三上學期我們再給他上專業核心課的時候,達內的教學質量就會比沒有滲透的要好很多。
第七條(法律法規未禁止的其他合作方式和內容)其實我覺得對國家來講是很難得的,它會充分調動民間的智慧和力量。比如混合所有制目前可能還不太明朗,其實大家可以大膽地去嘗試,只要不違法,學校和企業都覺得是可以的,能夠幫助到學校,企業又能夠實現它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那么就可以好好探討。【鯨媒體注:混合所有制指的是《辦法》中第二十條“鼓勵各地通過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購買服務等形式支持校企合作”。】
恒企教育相關負責人:第一種方式合作設置專業、研發專業標準,開發課程體系、教學標準以及教材方面,在校企合作中運用比較廣泛,主流形式可能還是在專業共建和二級學院建設方面。
而實施難度較大的是學徒制建設,因為它的含義和涵蓋的內容太廣。
對于目前校企合作的總體趨勢來說,這七種形式已經比較全面。在合作過程中遇到的困難也是多種多樣的,比如教學方面、制度管理方面、招生策略方面等等,但是我們基于一個良好的共識,這些問題都可以通過協商和討論來解決。實施難度還是取決于怎么去做。教育事業我們做了很多年,方法總比困難多。
西安職業技術學院趙玉坤:個人認為,七種方式中最值得期盼的是第七種“法律法規未禁止的其他合作方式和內容”,這就需要廣大的“校企合作”雙方充分大膽地開展實踐探索和理論研究。既要緊密結合當地經濟社會發展的實際需要,又要高度發揚新時代創新創業精神,開拓出“校企”雙方需要、家長學生都滿意、經濟社會發展和就業崗位能夠容納的新模式。
我覺得第一和第二種方式目前是主流,并已經取得了較為豐富的成果和經驗。
第五種“合作研發崗位規范、質量標準等”實施起來難度比較大。因為在目前的行業管理和教育管理體制下,無論站在學校還是企業的角度上,都很難完成“合作研發崗位規范、質量標準”。
南京機電職業技術學院張欽宇:《辦法》中提出的七種校企合作形式基本就是目前職業教育校企合作形式的代表,前四種比較常見,目前職業院校每個學校的定位、環境、行業地位以及與行業銜接等資源不同,影響到《辦法》中提出的具體形式實施的難度因校不同產生很大的差異性。同時專業領域的差異性也對校企合作的形式造成非常大的差異。
鯨媒體:《辦法》出臺之后,您覺得將會對職業學校、企業、教育培訓機構這三方分別帶來哪些福利和影響?或者會遇到什么困難?
達內教育高瑋:企業之所以參與積極性不大,是因為它覺得收益與付出是不成正比的。收益不大。目前政策想調動企業的積極性是比較有限的。中國的企業都會想當然地認為,培訓機構或高校的責任就是把人培養合格了送到企業,企業就只是把這些人招聘進來、把活干好,促進產業發展,這個觀念在中國根深蒂固。想要改變這樣的觀念,在這之間形成橋梁和梯隊我覺得還需要時間。如果某些省份真的能夠為參與的企業減稅,或者對其業務運營上確實有實質性幫助,那么企業參與的積極性就會更大一些。
現在有些企業其實做得也挺好,他們會跟一些高職院校聯合做訂單班。我看到有很多生產型的企業與某個高職院校合作,規定某個專業就是企業的訂單班,這些學生統一穿企業的工服,從大一開始就可以到廠里工作。
但對企業而言有一個問題是,教育部對于課程的設置要求還是挺高的,公共課、專業基礎課等都有學分占比規定,可以讓企業和高校靈活變通的內容很少,所以學生到企業去實習的機會和時間就大大壓縮了。因此參與的企業有可能就會減少,反而企業更愿意到像達內這樣的培訓機構來招人。
所以達內的課程通常會集中到某一個學期,周一到周五全天上課,用強化訓練的模式保證教學效果。
恒企教育相關負責人:從整個教育行業來說,《辦法》的出臺給三方在業務方面指引了方向。
對于職業學校來說,這幾種合作形式提升了學校的專業競爭力,創新了人才培養模式,引入了企業的優質資源,完善了學校的設備設施以及提高了學生的就業率。
對于企業來說,促進了人力資源的開發,降低了對口專業人才引進的難度。
對于教育培訓機構來說,通過與學校、企業形成的橋梁,制定相關的學生或員工的培訓方案,提升了教育培訓機構招生力度。
教育行業的發展需要不斷注入新的活力,積極參與到學校教學活動中,如果不能實現課程上的共同研發和探討,很難深入進去。主要遇到的困難有:很多企業與學校的合作停留在表層上,學校為企業主動全面服務的精神和能力還不夠,企業也僅僅給學校提供實習基地或橫向課題開發,能夠參與學校人才培養目標制定、專業的建設和課程開發的較少。企業在校企合作中獲利不多,企業作為一個獨立法人,其核心是盈利。
西安職業技術學院趙玉坤:目前校企雙方積極性不高、參與度不深的原因很多,但個人觀察發現,校企合作并不能達到雙方“各取所需”是最主要的原因之一。道理很簡單,企業最終是要追求利潤的,如果不能在合作中獲得企業需要的人才或者直接說“崗位所需員工”,積極性當然不大。這就需要職業學校緊緊圍繞企業所需崗位設計人才培養方案并做好相關各個環節的工作。
南京機電職業技術學院張欽宇:對于學校而言:在推進校企合作的時候就有了依據,《辦法》中有硬性的規定校企合作列入教育行政主管部門衡量職業學校辦學水平的指標,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職業學校加大對于校企合作的人力、物力等的投入。同時《辦法》中規定教育部門提供的支持也有利于引導職業院校的專業建設、教育教學水平的提升。
對于企業而言:《辦法》中提出了很多方面對于校企合作的支持和參與企業的獎勵機制,在一定程度上也有利于提升企業參與的積極性。但是我們還是希望政策出臺實施的細則,讓獎勵機制能夠充分地發揮作用。
對于教育培訓機構而言:《辦法》中提到的合作形式、管理機制等方面的建設,是教育培訓機構有別于職業學校的最大區別,很多教育培訓機構本身就建立在職業院校對于校企合作沒有辦法得到滿足的需求上,例如:正保針對會計專業提供的實訓平臺、代理記賬實訓機構等模式。
鯨媒體:《辦法》提到,“職業學校及教師、學生擁有知識產權的技術開發、產品設計等成果,可依法依規在企業作價入股”,您怎么看待這一點?
達內教育高瑋:其實這是跟以往政策相比的兩個亮點之一,即企業如果參與校企合作可以抵稅。
抵稅問題早在2007年的促進職業教育辦法的文件中已經提出,國家今年再次重申也表明了態度,但在落地上,各地要根據具體經濟發展、產業發展、人才需求等方面制定具體的落地計劃。
《辦法》的第二個亮點是關于混合所有制。以前國家對于混合所有制也提出來了,但是具體如何怎么做、法律如何配套等等目前可能還不太明確,《辦法》又進一步提出了。
很多企業已經參與了民辦大學的建設,混合所有制最麻煩的一點是牽扯到國有資產流失,因為現在公辦學校的所有資產是屬于國家的。國有資產跟民營資產去進行合作,在股東層面上、資本層面上怎么去進行融合,目前這些還無法可依,所以這塊還在摸索中。
恒企教育相關負責人:我很贊同這個辦法,這是對知識產權的維護,也是教育工作者辛勤的勞動成果。對于維護良好的教育生態環境至關重要。
南京機電職業技術學院張欽宇:對于這個政策我們是積極支持的,我們南京機電職業技術學院在2015年提出建設創客校園以來,學院科研取得了很大的進步,教師、學生在創客校園活動中取得了部分發明專利、實用新型專業,但是專利的轉化效果不好,據我們了解這種情況在職業學校存在很多,也希望借助這一政策能夠讓更多的創新落地,產生實際經濟效益。
2 校企合作中的難點究竟是什么?
鯨媒體:教育行政部門“對校企合作設置的適應就業市場需求的新專業,應當予以支持”,目前培訓機構獲得了哪些支持?
達內教育高瑋:新技術層出不窮,云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區塊鏈……教育部的專業目錄更新沒有那么快,所以允許在專業后面加上新的方向。比如人工智能,它可能跟計算機、信息、數學都會有很強的聯系,那么學校可以在數學專業的后面加上一個人工智能方向,或者在計算機科學與技術這個專業后面也加一個人工智能方向。雖然它沒有出現在教育部的專業目錄里,但并不影響新技術在高校里面讓學生來學習,我覺得這一點國家做得挺好的。
恒企教育相關負責人:培訓機構相對獲得的支持可能較少,學校的支持力度更多一些。作為教育行業的一份子,我們也始終把握好機遇,探索新的發展思路,規劃好各賽道的戰略目標。《辦法》出臺以后肯定對校企合作的深度、廣度都起到重要的推進作用。
鯨媒體:“職業學校和企業應建立校企合作的過程管理和績效評價制度”,有觀點認為,評價應該包括專業評價和學生評價,且都包含第三方機構的評價。您覺得什么樣的過程管理和評價制度比較好,有何建議?
達內教育高瑋:對于過程管理和評價制度,企業可以快速落地、行動,及時調整,但對于高效而言,調整較為困難。因為他們的過程管理和績效考評體系不是某一個學校自己就能定的,會牽扯到國家對于教師體系、職能體系的不同考評原則和運行的績效標準。《辦法》有了這樣的一些內容后,其實背后也釋放的是,這一塊可以慢慢地進行調整。
我曾了解到,在四川有一所學校的二級學院,徹底改革了對于老師的考核模式和考評機制。學院對大一學生的課程進行了改革,好像只保留了英語、體育、思想政治這三門課,其他的課都不上了。大一下學期開始,合作企業就會入校,把簡單的工作項目和任務帶到學校去,也就是說,學生既有學校的老師,也配有企業的老師。對于學校老師的考評除了學生的考試成績,也要看學生的項目完成情況等。
關于績效評價的制度,國家也在倡導“管辦評分離”,即學校管理、實際的辦學單位和評價單位是要分開的,不能既是運動員又是裁判員。以前是“一刀切”,比如都是本科學校,就按照本科學校的標準去評估。但從2017年開始,專家組入校評估時會按照學校自身情況做出可以改進和提升的建議等。不再是“一刀切”。
恒企教育相關負責人:過程管理更多的是要符合現實情況和實際,職業學校有自己的特點,企業有企業發展的規劃,所以過程管理要校企雙方相互協定來解決。
評價制度方面肯定要涉及到學校和企業這兩個方面的主體,在專業建設方面的評價,學生合格率、到課率、相關測評等其實都可以納入到評價制度中。但要注意的是,這種評價制度肯定是靈活的,可以根據不同學校、企業進行實際調整。
鯨媒體:貴公司目前跟多少學校有合作?主要是哪些形式?實施落地過程中有何經驗或困難?
達內教育高瑋:我們專業共建的合作院校有將近100所,涉及280多個專業。平均和每個學校合作設置2-3個專業。
原來我們只能做實習實訓,在學校畢業的最后一個學期去學校招生。但現在我們可以和學校做多種模式的嘗試,比如我們的老師去學校講課,學校給發工資;還有我們和學校聯合辦學,共建一個新專業;雙方做課程置換,做產學研合作的項目。現在困難越來越少。
最大的難點還是經費的問題。國家鼓勵學校采購服務,但對服務如何定價、設立的標準是什么等都沒有規范,所以學校是不敢采購的,怕擔責任。經費的問題仍然需要企業自籌或者學生自愿。所以如果未來有一天國家既鼓勵學校采購服務,又對服務定價的標準和采購的原則作了細則性的規定,那這個障礙真的就徹底的掃除了。
恒企教育相關負責人:我們合作的形式主要還是《辦法》中提到的幾種形式,但是企業與學校之間沒有一個良性的溝通渠道,政府主導的思維并沒有被很好地貫徹。部分地區高職院校在合作辦學過程中對企業要求有的過于牽強。我們在校企合作過程中遇到的貴人很多,當然政府支持的力度也不小。但是我們也希望在接下來的校企合作中,政府能夠起到主導作用,而不是恒企單方面的努力。
教育行業的蓬勃發展越來越離不開企業的支持,校企合作將會為企業與學校搭建更加優質的對話平臺,實現互利共贏。在實施落地經驗方面,校企合作的本質就是人才培養,只要是用心與學校共同培養人才,學校都是歡迎的。所以學校與企業的溝通就是在人才培養方案上的高度共識,只要把人才培養出來了,企業和學校就實現了真正的互利共贏。
鯨媒體:您覺得《辦法》對教育行業有哪些其他影響?
達內教育高瑋:政策的出臺可能讓很多投資機構也會更關注。中國很多生意的壯大得益于政策紅利,沒準又一輪教育行業的投資熱潮又會產生,資本的活躍往往會助推很多事情的發展。
恒企教育相關負責人:《辦法》更好地指引了校企合作的方向,破解校企合作運行機制不順暢、合作協議不規范、育人效果不明顯等難題,激發行業企業參與職業教育的內生動力,對于教育行業會更加的規范。
觀望各項政府導向政策,我們預計在接下來的十年中,企業與高校之間共同建立的職教集團,職教聯盟等具有時代特色的職教產業將形成大規模的趨勢,企業與高校合作而催生的集團合作式發展可以對教育資源的整合起到重要推動作用,對職業教育理念的傳播起到很好的宣傳作用。
南京機電職業技術學院張欽宇:《辦法》對于教育行業會產生比較深遠的影響,有辦法、有措施、有監督全方位地對職業學校校企合作提出了指導性的措施,有利于推動職業學校校企合作深入發展,提升校企合作的效果。同時,希望相關部門對《辦法》提出實施細則,注意兼顧公平,本身職業學校的發展就不均衡,應該樹立一批典型,按照標準向其他學校推廣。
結語:
校企合作形式一直在豐富之中,在此前的《辦法》答記者問中,有關負責人披露了一組數據:目前全國組建1400多個職教集團,覆蓋了90%的高職和70%的中職學校,吸引了約3萬家企業參與。
《辦法》出臺后,除了要提升企業與學校、教育培訓機構等的合作積極性,加深參與程度,下一步相關單位還將開展大樣本試點工作——積極實施職業教育產教融合工程和產教融合試點,研究制訂并啟動實施“十百千”產教融合行動計劃,圍繞服務“中國制造2025”等,根據區域發展戰略和產業布局,遴選10個左右省份、100個左右城市、1000家左右示范職業學校(職教集團)和企業開展產教融合建設試點。
恒企教育相關負責人在接受鯨媒體采訪時也指出,其實職業教育與培訓企業之間有很多共通點,專業技術技能的提升是人才培養的關鍵。但企業畢竟需要考慮到合作的成本問題,教育投資等軟硬件的支出。校企合作實現的人才輸出渠道多樣化,也需要政府部門予以導向,實現良好的人才市場配置。“政府如果能夠在政策上給予企業和學校更多的保障性措施,比如出臺專門的關于校企合作的法律法規,規范校企合作市場,在確保高質量的人才培養模式基礎上,維護學校利益和企業利益,實現利益的均等分配,這樣的話,不管是對企業來說,還是對學校來說,都能夠吃到一顆定心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