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7-11 閱讀次數: 468
1. 加大援企穩崗政策實施力度。全面落實階段性、有針對性的減稅降費政策。中小微企業失業保險費返還比例可由企業及職工上年度實際繳納失業保險費的50%提高至100%。為重點企業配備“人社服務專員”,協調解決企業勞動用工面臨的困難和問題。
3.做好其他重點群體就業工作。開展跨省勞務對接,深化皖江皖北勞務信息化對接合作。支持各地建設青年創業園、省級農民工返鄉創業示范園。依托鄉鎮公共就業服務平臺和就業扶貧車間,促進農民工就地就近轉移就業。推動退役軍人高質量就業,持續推進退役軍人就業創業培訓基地、教育培訓基地、創業孵化基地和實訓基地建設,建立退役軍人就業創業信息平臺,組建退役軍人就業創業指導團隊,常態化開展退役軍人招聘活動。
5.優化公共就業服務。以外貿企業集中、高校數量多、返鄉農民工多的縣(市、區)為重點,實施重點地區就業援助計劃。推廣“共享員工”模式,探索建立新業態企業就業蓄水池,強化應對居民就業風險的崗位儲備。組織進校園、進企業、進園區、進社區、促進就業“四進一促”活動。常態化開展“2+N”現場招聘,扎實開展“百日千萬網絡招聘專項行動”,健全線上線下對接平臺。適當放寬創業擔保貸款申請條件,優化簡化辦理程序。支持各市利用創業服務云平臺發放電子創業券,舉辦“創業江淮?未來新徽商特訓營”。
6.擴大信貸投放總量。搶抓穩健的貨幣政策更加靈活適度的政策機遇,把支持實體經濟發展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千方百計爭取國家疫情防控專項再貸款、復工復產再貸款再貼現和中小銀行再貸款再貼現額度等政策,確保全年發放再貸款再貼現1000億元以上。支持銀行業金融機構在皖分支機構積極向總部爭取信貸規模,加快信貸投放節奏,持續擴大信貸投放總量。支持地方法人金融機構多渠道增強資本實力,提升融資供給能力。
8.防范化解地方金融風險。建立健全市場化、法治化的金融風險處置機制,嚴格落實金融機構流動性風險審慎監管要求。發揮銀行業金融機構債權人委員會作用,精準有序處置重點企業信用違約風險。堅決依法打擊非法集資等非法金融活動,加快陳案處置。嚴厲打擊惡意逃避、懸空、毀棄金融債務和侵害金融債權等行為。加快建立政府、企業和個人征信三位一體的社會信用體系,著力構建守法誠信褒獎和違法失信懲戒大格局。
9. 實施拓展市場專項行動。組織企業積極參加第127屆網上廣交會、第30屆網上華交會。支持企業參加境外展會和通過線上方式開拓國際市場,開展出口品牌培育、國際產品認證、境外商標注冊和境外專利申請。對防疫醫療物資重點出口企業在生產協調、標準認證、通關退稅等方面采取“一企一策”“一事一議”,保障企業出口訂單順利履約。充分發揮省醫療物資商業出口協調工作機制作用,全面檢視強化醫療物資出口產品質量監管,嚴格規范出口秩序。引導外貿企業與省內大型商貿流通企業和大型電商平臺合作,促進外貿產品內銷,舉辦外貿產品展銷會。將外貿產品內銷納入電子消費券支持范圍。
11.穩定暢通國際物流運輸。制定實施合肥中歐班列開行方案,推進合肥至德國、波蘭、白俄羅斯、芬蘭、俄羅斯、哈薩克斯坦、烏茲別克斯坦7個國家“點對點”20個節點城市的合作對接,開行合肥中歐班列與阜陽、蕪湖、宣城等市城際定向班列。建立健全國際物流保障協調機制,解決外貿國際物流不暢問題。
12.實施“外資千企幫扶”活動。加大對存量外資企業支持力度,全年存量外資企業再投資占全省到資額的50%以上。完善2020年省利用外資重點項目庫,增強穩外資發展后勁。建立重大外資項目聯系制度,投資總額5億美元以上的重點外資項目由省領導牽頭聯系、省直部門包保;投資總額1億美元以上外資項目納入省級服務臺賬。
五、穩投資
15.加快新型基礎設施建設。聚焦信息新網絡、融合新業態、創新新平臺,加快發展新基建,打造一批千億級產業集群。以瞄準全國一流、等高長三角5G發展為目標,統籌基站布局,加快建設合肥國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創新發展試驗區,加快推進“城市大腦”建設,開工建設江淮大數據中心、合肥先進計算中心等一批重點項目。高標準組建一批省級產業創新中心,加快建設產業共性技術研發平臺。
17.加強謀劃儲備。根據國家政策取向和相關規劃,突出基礎設施等重點領域補短板,按照近期、中期、長期三類,扎實做好項目論證和各項前期工作,切實做到儲備一批、開工一批、建設一批、竣工一批,形成遠近結合、梯次接續的項目儲備格局。
19.強化用地保障。用好國家用地審批權委托試點省政策,逐個項目梳理用地環節中存在的問題,明確提出解決方案。對建設用地審批涉及的生態保護紅線論證、永久基本農田占用補劃、規劃布局調整、林地使用審核等前置審查審批事項,在項目建設單位先行論證的基礎上,各地、各主管部門組織專班,并聯審查,限時辦結。
六、穩預期
22.穩定投資者預期。創優“四最”營商環境,深化“放管服”改革,持續放寬市場準入,重點取消一批服務業準入限制。實施營商環境優化行動,提升“皖事通辦”平臺功能。開展“四送一服”“三包三抓”專項行動,完善中小企業公共服務體系。
七、保基本民生
25.加快民生工程推進。加快資金撥付,狠抓項目推進,加強過程管控和建后管養,精準高效實施33項民生工程。省級加大資金調度力度,對中央階段性提高留用比例增加的庫款,全部調度給縣級使用。建立縣級保基本民生預算編制的事前審核機制,堅持保基本民生支出在財政支出中的優先順序。
27.加強監控和風險研判。對全省保基本民生預算執行、項目推進情況進行動態監控。各市政府要對所轄縣(市、區)保基本民生情況動態掌握、評估、處理,縣級政府對基本民生保障情況進行評估研判,完善應急預案。
八、保市場主體
30.持續強化金融支撐。引導金融機構增加貸款額度、下調貸款利率,采取展期、續貸、延期還款、減免利息(罰息)、暫緩催收等措施紓困幫扶,不得盲目抽貸、斷貸、壓貸。發揮省中小微企業綜合金融服務平臺作用,擴大平臺線上融資規模,穩定企業資金鏈。對1000億元新增政銀擔“切塊”,確保中小企業不少于500億元。
32.積極培育新動能。積極發展在線辦公、數字娛樂、智慧廣電等線上經濟新業態;培育智能消費、定制消費等新模式。全年認定信息消費創新產品100件、創建信息產品體驗消費中心20個;積極推廣工業互聯網、智能網聯汽車等領域5G應用場景,加快“互聯網+醫療健康”示范省建設。
34. 充分發揮政策效應。注重政策組合效應,強化政策定向“滴灌”,用好發行地方債、再貸款、援企穩崗、土地指標、能耗指標等政策措施。落實國家減稅降費和我省制造強省、“三重一創”、科技創新、技工大省等政策措施,加大宣貫力度,擴大知曉面,確保落地見效。
九、保糧食能源安全
37. 強化農業基礎建設。加快引江濟淮等重點水利設施建設。持續推進淠史杭等大型灌區續建配套和節水改造項目,年度完成中央預算內投資計劃的90%以上,推進岱山灌區等29個重點中型灌區節水配套改造項目建設,年度完成中央水利發展資金投資計劃的80%以上。
39.完善能源供給體系。加快大型現代化煤礦建設,加大煤礦改擴建和安全改造力度,全年煤炭產量1.1億噸左右。確保電力安全穩定供應,積極推進兩淮清潔高效坑口電站建設,全省電力總裝機達到7680萬千瓦。建立多元天然氣供應體系,積極推進蕪湖LNG接收儲運站建設,加快兩淮地區煤層氣開發利用,推進淮南煤制天然氣示范工程、銅陵LNG接收儲運站前期工作。擴大可再生能源應用規模。
十、保產業鏈供應鏈穩定
42.加強產業鏈供應鏈協作聯動。運用互聯網、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推動線上經濟快速發展。依托推動產業鏈協同復工復產工作專班、長三角產業鏈復工復產協同互助機制,促進上下游、產供銷、大中小企業整體配套、協同復工。
44. 落實援企穩企惠企政策。依法依規開展大規模減稅、減費、減息、減租、減支“五減”行動。積極爭取國家開發銀行制造業專項貸款支持,推動國開行安徽省分行轉貸款及工行安徽省分行、建行安徽省分行專項貸款等協議落地,匹配對應擔保額度,不新增擔保、重復擔保。落實“專精特新”中小企業信用擔保貸款擔保費補貼等政策。
45.堅持基層運轉優先保障。認真落實國家有關基層運轉保障要求,堅持基層運轉支出在財政預算保障中的優先順序,保障基層運轉經費足額落實到位,堅決杜絕因經費問題影響基層正常運轉。市、縣(市、區)政府要統籌做好教育等重點領域運轉保障工作。
47.調整優化支出結構。進一步壓減一般性支出,加大“三公”、會議、培訓、差旅等非剛性、非重點支出壓減力度,取消不必要的項目支出。省級一般性支出較上年平均再壓減5%,市、縣(市、區)確保年初壓減目標任務落實到位,騰出資金統籌用于保基層運轉等重點領域投入。
49.加強風險研判和應急處置。縣級政府加強本地區基層運轉情況摸排,動態跟蹤基層運轉情況,對保障基層運轉出現的問題要早發現、早準備、早處置。省政府對基層運轉高風險地區進行重點監控。市、縣(市、區)政府健全基層運轉應急工作機制,制定并完善基層運轉應急預案,及時妥善處置基層運轉風險事件。因特殊原因導致基層運轉出現困難,通過調減非剛性、非重點支出,依法調入預算穩定調節基金,盤活財政存量資金等方式解決。建立完善保基層運轉應急救助機制,對基層政府依靠自身確實難以解決的基層運轉臨時困難,省、市級財政部門通過調度庫款等方式精準幫扶。
<p align="" font-size:medium;background-color:#ffffff;text-align:justify;text-indent:2em;"="" style="margin-top: 0px; margin-bottom: 0px; padding: 0px; list-style: none; font-family: "Helvetica Neue", Helvetica, Arial, "Microsoft Yahei", "Hiragino Sans GB", "Heiti SC", "WenQuanYi Micro Hei", sans-serif; font-size: medium; white-space: normal; background-color: rgb(255, 255, 255); color: rgb(51, 51, 51);">50. 提升基層運轉效能。推進基層減負賦能,厘清不同層級、不同部門之間職責邊界,切實轉變政府職能,堅決克服形式主義、官僚主義,防止文山會海,防止多頭重復向基層派任務。發展壯大縣域經濟,發揮自身資源和區位優勢,積極培育特色產業,大力發展民營經濟,推進新型城鎮化進程,激發村級組織內生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