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7-20 閱讀次數: 433
閱讀提示
如何讓老師傅愿意傳承絕活,年輕人樂于學習成長?哈電集團哈爾濱電機廠有限責任公司線圈分廠成立技師工作室,通過舉辦業務交流活動、“攻關項目”上墻揭榜,營造自學、分享、共同提高的氛圍,幫助更多職工成長為高技能人才。
站在哈電集團哈爾濱電機廠有限責任公司線圈分廠的一個由車間改造的培訓教室里,一抬頭就能發現一組排成“人”字形的大雁玩偶陣列。
“我們打造并利用‘大雁文化’,讓更多職工成長為高技能人才,通過發揮‘頭雁效應’,形成‘陣雁齊飛’的效果,打造一支有傳承、有發展、懂技術、會創新的產業工人隊伍。”哈爾濱電機廠線圈分廠黨總支副書記、工會主席矯建偉告訴記者。
從一個人到一支隊伍
張金柱,哈電集團的名人,在他身上有不少傳說。例如,一臺從法國進口的成型機“病了”,造成線圈分廠在造5條水電定子線圈重點生產線成型工序全部停產。供應企業的工程師提出更換一條價值13萬元的進口電纜。張金柱幾經琢磨,用半根大頭針解決了問題。
多年來,張金柱先后獲得全國五一勞動獎章、全國技術能手、中央企業百名杰出工匠等榮譽。成名后,無論是他本人還是線圈分廠都在考慮一個問題:張金柱退休后,企業遇到技術難題怎么辦?如何才能把他頭腦里的各種經驗、辦法都保留下來,以便在更長的時間發揮更大的作用?
“最好的辦法莫過于鼓勵、支持張金柱把自己的本領傳授給更多的人,讓一個人的能力‘裂變’為一個團隊的能量。所以,這些年來,我們不斷地搭建平臺、創造機會,引導老師傅們帶徒弟、編教材。”矯建偉介紹說,2012年6月,廠里成立線圈分廠技師工作室(以下簡稱工作室),通過這個平臺,越來越多的職工可以得到老師傅們的“真傳”,從而快速成長。
據統計,截至目前,經過工作室培訓的職工,累計已有132人獲得公司“一專多能”資質,10人晉升高級技師、32人晉升技師,55人晉升高級工。
從“一家獨大”到一起共享
“多年前,有的老師傅可能會覺得‘教會了徒弟,餓死了師傅’。其實現在我們怕的不是徒弟們從自己這兒學走了什么,而是希望年輕人來學。”張金柱說,線圈制造行業保密性強,很多技術都是某個企業甚至個人獨有。但在工作室里,只要年輕人想學,前輩們都是知無不言、言無不盡。
自成立以來,工作室已舉辦培訓班280余場、技術交流培訓320余次。有一次,有年輕人想要研究西門子Smart-200控制器。得知情況后,桑國剛師傅就幫助他們搜集操作手冊、軟件、課程視頻,讓他們在最短的時間內投入學習。
不僅如此,工作室的墻上還掛著各種“攻關項目書”。誰有能力誰就可以來“揭榜”,無論年齡與資歷。
當“改造定子線棒直線膠化裝置”項目被年輕人接下時,老師傅們采取“放手+緊盯”的方式支持他們。所謂“放手”,就是前期的選件、編程、安裝、調試等一系列工作都由年輕人進行。但每當進行到關鍵環節時,如上電之前或是遇到一些困難問題時,老師傅們則“緊盯”不放,甚至是上前協助。
“教學相長,幫助年輕人的過程也是我們煥發動力、不斷學習的過程。”桑國剛說。
從一份工作到一生成長
每個月末,工作室會安排一次業務交流活動,給一些年輕人一顯身手的機會。
29歲的馬英文是一名維修電工,2015年加入工作室。前幾年,當可編程控制器還沒有被列入哈爾濱市職業技能大賽維修電工比賽項目時,廠里關于這個項目的培訓就是由他來主講的。
“我想鍛煉一下自己,于是就主動申報了主講。”在申報之后,馬英文認真備課。不僅如此,他還負責給聽課的學員出考題,檢驗大家的學習效果——被考的“學生”中不乏老前輩。
從一份工作到一生成長,像這樣的自學、分享、共同提高的情況在工作室里已成常態。近年來,工作室還通過各種宣講、培訓、模擬考試等方式,引導年輕職工學習進步。
據介紹,工作室成立以來,成員累計獲得發明專利5項、實用新型專利32項、完成技術創新812項、海峽職工創新金獎1項、省市級創新獎5項。在榜樣帶動下,廠里職工中形成了不斷學習、提高的氛圍,越來越多年輕人在各種技能比賽中嶄露頭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