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9-05 閱讀次數: 1073
江蘇省持續鞏固技術技能類“山寨證書”專項治理工作成果,深化技能人才評價制度改革,堅持在規范中提升,在提升中規范,積極培育承接主體,凈化評價市場環境,多措并舉優化完善技能人才評價體系建設,暢通技能勞動者成長成才通道,為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堅強有力的技能人才支撐。
搭建人才發展“立交橋”
江蘇省堅持破立并舉、疏堵結合,著力為持有證書的技能勞動者搭建四通八達的“立交橋”。一是打破技能人才成長天花板。積極落實“新八級工”制度,在徐工、熊貓、亨通、洋河、沙鋼等一批骨干企業試點,從企業生產科研和技術攻關一線評聘產生江蘇首批29名特級技師,并指導相關企業比照正高級職稱人員落實相關薪酬待遇。全年計劃評聘百名特級技師、評選百名江蘇省企業首席技師,引領帶動技能人才隊伍梯次發展。二是打通技能人才職業壁壘。支持優秀技能人才參加工程系列職稱評審,對作出突出貢獻或獲得重大獎項的技能人才,建立職稱評審綠色通道,已累計為326名技能人才破格認定高級職稱。同時根據今年實施的《江蘇省就業促進條例》規定,高級工、技師、高級技師對應申報助理級、中級、副高級工程系列職稱,淡化學歷要求,強化技能貢獻,創新評審方式,全年貫通認定預期達2000人。三是打開國(境)外證書比照認定大門。將江蘇區域內發放國(境)外證書的機構和部門納入技能人才評價體系規范化管理,創新開展國(境)外職業技能比照認定工作,發布江蘇省首批國(境)外職業技能比照認定目錄,收錄德國AHK體系認證的機電一體化工、工業機械工和臺灣地區電腦軟體設計技術士、數位電子技術士等14項國(境)外職業資格證書,持有目錄內證書的勞動者不必重復考評,直接申請雙證并享受相應的培訓補貼政策。
構建產業發展“助推器”
江蘇省緊抓部省共推“技能中國行”的契機,聚焦企業產業所盼、就業創業所需,錨定數字經濟實施數字技能提升行動,充分發揮技能評價在技能人才開發工作中的導向作用,賦能智能化改造、數字化轉型。一是堅持問題導向,打通培養輸送堵點。推進與長三角地區省份和陜西、河南、貴州等勞務輸出大省的技能人才評價交流,協力推動技能人才等級學時跨省互認。與華為、騰訊、京東、科大訊飛等龍頭企業簽署戰略合作協議,支持尊重企業技能人才評價體系及標準,探索實現職業技能等級證書與企業權威技能認證“一試兩證”的人才評價模式,共享企業技能證書評價成果。二是堅持需求導向,激發企業主體作用。鼓勵企業既當好用人主體,又當好培育主體。支持企業結合生產經營特點和實際需要,自主確定技能類評價職業(工種)范圍,自主設置技能崗位等級,自主開發制定技能評價標準規范,自主運用評價方法,自主開展技能人才評價。三是堅持效果導向,建立快速響應機制。針對數字產業化、產業數字化過程中成熟技工匱乏現狀,加快數字技能人才培養培育,全年開發10個以上數字技能類評價標準(規范)或題庫,同時加快培育數字技能類行業組織、用人單位備案成為職業技能等級認定機構,有序開展數字技能人才評價,滿足數字技能勞動者需求。全省開展數字技能評價企業突破500家,1-7月新增數字技能人才10.5萬人次,高級工以上3.4萬人次。
繪就規范管理“新篇章”
江蘇省一手抓監管,一手抓服務,長短結合、標本兼治,推進等級認定工作“提質”“擴面”,不斷培育合規評價主體,壯大優質評價主體,建立健康的技能人才評價生態,努力讓“山寨證書”難落地、無空間。一方面,多措并舉做實監管。通過全省人社系統信息化平臺,實現評價過程全留痕,健全目錄管理、過程督導、信用核查等全過程全領域監管方式。完善企業評價和社會培訓評價的備案規程和實施規則,暢通跨區域企業集團和培訓評價組織的本地化管理流程,消除地區間、行業間的行政性限制。建立健全評價機構信用管理制度,將用人單位、職業院校(含技工院校)和職業技能人才評價機構等,依法納入信用管理范圍。建立退出機制,明確對評價機構違規處理直至撤銷備案的10種情形,進一步強化評價工作的嚴肅性,有效防范風險隱患。另一方面,精準發力做優服務。定期發布技能人才評價技術資源目錄和職業技能等級認定機構目錄,收錄評價技術資源332個、備案機構3036家,其中備案企業2767家,面向社會開展評價機構180家,年鑒定量近百萬人次,完成題庫開發40個以上。集成力量下沉,建立定點聯系制度,組建1400余人的“千人千企服務團”,點對點指導幫助1178家企業特別是民營企業、制造業企業自主開展技能人才評價工作。加快職業技能等級認定機構備案進度,鼓勵更多用人單位自主開展評價。支持鼓勵有條件的大型企業和社會培訓評價組織為中小企業提供技能人才評價服務。依托全省110所技工院校建設高質量技能評價主體,指導技工院校積極面向社會提供技能評價服務,將學校開展社會化培訓評價服務情況列入評先選優考核指標,予以支持激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