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id="hh51f"><cite id="hh51f"></cite></p>

    <ruby id="hh51f"><mark id="hh51f"></mark></ruby>

      <p id="hh51f"><cite id="hh51f"></cite></p>

        <ruby id="hh51f"></ruby>
          <del id="hh51f"></del>

          <pre id="hh51f"></pre>

                    <pre id="hh51f"><mark id="hh51f"><thead id="hh51f"></thead></mark></pre>

                      東至:產業興旺農民富 生態宜居鄉村美

                      2022-11-22 閱讀次數: 1342

                      多年來,東至縣始終把糧食安全放在重要位置,精心培育“一村一品”,齊心扮靚村容村貌,讓產業發展與人居環境整治同頻共振。

                      “小田變大田” 抓牢糧食安全主動權

                        為全力落實國家糧食生產政策,嚴守耕地紅線,東至縣深化“小田變大田”試點改革,助力“兩強一增”行動落地見效,確保做到“手中有糧、心中不慌”。

                        以昭潭鎮為例,近年來,鄉親們將“小田變大田”土地流轉模式作為復耕撂荒土地有效途徑,按照“適度規模、集中連片”的要求,將土地“化零為整”,創新土地流轉機制,將“巴掌地”改“整塊田”,化“撂荒地”成“致富田”。2022年,該鎮新增流轉土地1800畝,建成了3000畝優質稻規范化生產基地,又依托實行農業訂單化,變原先的“單打獨斗”為如今的“抱團造血”,不僅確保了產銷銜接,也帶動當地戶均增收每畝至少400元,農民的生產積極性大大提升。

                        土地有了保障,科學種植讓農業錦上添花。通過深入實施“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昭潭鎮因地制宜育良種、用良技、耕良田,引進新型稻種助力產量提升。2021年,鎮上又來了托管公司,提供技術指導、田間管理、機械收割等全程服務,讓170余個服務主體和農戶從中獲益,預計今年年底全鎮農業托管服務面積將達到1萬畝以上。

                        “小田變大田”的試點,折射出該縣抓牢糧食安全主動權的探索步伐,截至目前,全縣已有1800余戶參與破除田埂,集中流轉,科技賦能,全程托管之中。過去的“靠天收”蝶變為如今的“穩豐產”,讓百姓的“飯碗”越抓越牢了。

                      “顏值”“氣質”齊具 花園村莊不是夢

                        良好的人居環境,既是農民群眾的深切期盼,也是鄉情鄉愁的重要寄托。近年來,該縣在打造興業富民“生活美”的同時,也讓鄉村的“氣質”和“顏值”不斷提升。正如洋湖鎮金塔村黨支部書記徐華明所言:“老百姓心中都有一個打造花園式村莊的愿景,我們就要一步一步實現起來,這是我們共同的目標。”

                        走進葛公鎮,有關鄉村振興、村規民約、家風家訓、紅色經典、生態文明……一幅幅體現鄉村文化特色的手繪文化墻,讓曾經的“灰頭土臉”墻,悄然披上了“五彩絢麗”衣,在提升村容村貌的同時,又傳遞了向上、向善的正能量,給“美麗鄉村”增添了色彩。這樣和諧之景在“堯舜之鄉”已是隨處可見。

                        通過“黨群合力”,該縣村民、老干部、老黨員等都參與到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工作中來。截至目前,全縣共清理農村生活垃圾69964噸,溝渠470公里,亂搭亂建2052戶,無功能建筑20664平方米,農村改廁4300戶,衛生廁所普及率達88.2%,農村生活污水處理率達80%以上,農村垃圾無害化處理率為95%。

                        “美麗庭院”的打造,為鄉村人居環境增光添彩。截至目前,全縣有省級美麗鄉村120個,市縣級美麗鄉村79個,“美麗集鎮”3個、“美麗村莊”10個、市級“美麗庭院”75戶、縣級“美麗庭院”260戶、鄉鎮級“美麗庭院”2600戶。

                        通過“文化賦能”的力量,改善群眾生活方式,提高群眾生活質量。截至目前,全縣建成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所)16個、鄉鎮綜合文化站15個、村級(社區)綜合文化服務中心251個、數字農家書屋234個、文化大舞臺234個,組建了文化娛樂隊伍250余支。

                      三產融合發力 托起穩穩幸福

                        產業旺,則農民富。豐富的農業資源既為東至發展埋下了基礎,也為這里鋪就了一條產業融合的發展之路。

                        在香隅鎮香隅村,當地人通過村集體自籌、社會引資等方式,建設起生態大棚種植四季水果,形成集觀光游玩、休閑采摘、餐飲娛樂、農事體驗等于一體的休閑農業綜合體,帶動周邊200余名村民就業,為村集體增加收入20余萬元。

                        木塔祝山、官港橫嶺、花園雙河和葛公蘭潭四個鄉村旅游幫扶脫貧村也因地制宜發展和拓展藍莓采摘園、太空蓮觀光休閑、茶旅民宿等鄉村旅游產業,籌備登山、美食、重陽敬老糍粑節、菊花節等鄉村文旅活動。

                        在東至,一個個產業振興推動東至鄉村振興的生動實踐規模效應已經初顯。何以見得?數據為證。全縣優質稻米、食用菌2個特色全產業鏈產值已超10億元,茶葉、小龍蝦、鱖魚3個全產業鏈產值也突破億元大關,東至優勢農業正發展壯大;天利糧油、天鵝茶業、龍溪麻油、魏氏禽業4家企業先后獲批省級長三角綠色農產品生產加工供應基地,東至農產品深加工鏈條在不斷延伸;重點培育“東至黑木耳”“東至云尖”等公用品牌的同時,71個“三品一標”農產品培育同步進行,東至公共品牌加速推進;覆蓋全域的四大板塊旅游發展格局已經形成,擁有全國和省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示范點4個,省優秀旅游鄉鎮3個,讓東至享受鄉村旅游發展紅利。截至2022年9月底,全縣休閑農業旅游接待游客285.6萬人次,綜合營業收入達7.9億元。

                        “我縣將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借鄉村振興之東風,加強糧食安全保障工作,完善五大體系建設,狠抓要素保障和人才培養,提振群眾勤勞致富的信心,齊心協力為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踔厲奮發,勇毅前行。”該縣農業農村局相關負責人說道。


                        <p id="hh51f"><cite id="hh51f"></cite></p>

                        <ruby id="hh51f"><mark id="hh51f"></mark></ruby>

                          <p id="hh51f"><cite id="hh51f"></cite></p>

                            <ruby id="hh51f"></ruby>
                              <del id="hh51f"></del>

                              <pre id="hh51f"></pre>

                                        <pre id="hh51f"><mark id="hh51f"><thead id="hh51f"></thead></mark></pre>

                                          婷婷综合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