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懂業務流程只是懂得了業務的“語言”
懂得業務流程、產品知識只是讓你能聽懂業務人員說的是什么。你更多的時候像一個被動的響應者,懂再多的“語言”,你最多是一個稱職的“翻譯”,而在業務層面你只是“二傳手”,不是真正的價值創造者。
我們看到:
在招聘的時候你懂了業務知識、產品知識,你可以和求職者更好的交流,但有些你沒有聽到或者了解到的業務問題,你很難給予回復,通常還是需要業務人員的幫助;
在做組織診斷的時候,你最多只能幫助業務人員通過提問,促動思考,幫助理清思路,再診斷相應的人力資源問題(雖然這一點已經很不容易了)。這些前提是建立在公司的戰略正確的基礎上,事實上,因為你懂的只是業務流程和產品知識,很難對這一前提的正確與否做出判斷。
2
表面上差不多的產品和業務流程
但企業的本質可能完全不同
很多公司在產品和業務流程上是類似的,但是在戰略、商業模式、核心競爭力卻有很大的不同。
比如同樣是賣鴨子的,周黑鴨和絕味,作為一個顧客你可能體會不出太多區別,但一個是直營,一個是加盟,運作模式完全不同。
同樣是飯店,看上去都差不多,核心競爭力卻不同。有的靠菜品是否好吃,有的靠出菜速度快,有的靠服務好,有的勝在環境……看上去差不多的肯德基麥當勞,本質上差異很大,大家知道麥當勞其實是地產商。
所以僅僅懂得產品和業務流程是不夠的,因為你看到的可能只是表面。
3
業務流程只是在了解企業"內部"
而決定企業存亡的是能否適應外部環境
我們看到,很多外企的業務流程非常嚴謹,管理也非常成熟。但是,再科學嚴謹的業務流程,也改變不了有些企業的頹勢,因為環境變了,客戶需求變了。
環境變了,客戶需求變了,你首先要向“外”看,了解外部環境是怎么變化的,客戶需求是怎么變化的,競爭對手有怎樣的變化,整個產業鏈有怎樣的變化,基于這些變化,你要做的是及時調整戰略和相應的戰術。因為外部的市場環境、客戶需求才是企業制定戰略的基礎,而業務流程只是戰略的配套。如果只是向“內”看,內部流程再嚴謹,再科學,再有效率,也改變不了企業的頹勢。
你所有的人力資源診斷都是建立在公司戰略的基礎上,一旦戰略上錯了,僅從內部去診斷人力資源根本沒有任何意義。
皮之不存,毛將焉附。
“皮”到底是怎樣的,你并不知道,你懂的只是業務知識和運作流程,不是真正的懂業務。
那什么是懂業務呢?
HR真正懂業務,不是只懂業務的“語言”,而是要有業務的思維。
業務流程和產品知識只是知識,只是在看“內部”,這不是業務思維。
真正的業務思維是用戶思維和市場思維,是要向“外”看。
我們戰略制定的源頭最重要的是:用戶和市場。
當你開始思考用戶是誰?需求是什么?市場是怎樣的?才開始真正站在懂業務的門口。
這才是業務的源頭。
一個企業的生存和發展,本質上是如何適應外部環境,如何整合內部環境。通過整合內部環境來適應外部環境。
所以更寬泛的"懂業務"的概念,既需要了解外部環境:包括行業趨勢、客戶需求、競爭對手…
也要理解內部環境:包括業務流程、組織結構、企業文化…
而HR要做的是,在了解外部環境的基礎上,理解公司戰略,在組織結構、企業文化、人才管理等內部環境方面支持業務的發展,保障戰略能有效執行。
作為HR,或者HRBP,我們最缺乏的往往是對于外部環境的認知。
那作為HR我們如何能懂業務呢?
我認為不是非得是市場營銷人員或產品經理才會懂得市場是什么,就好像HR做人力資源工作未必比非HR做得更好,HR只是比非HR懂得人力資源的相關知識,但未必比非HR更理解員工的想法,這是一樣的道理。
懂業務關鍵在于你是否用心觀察和思考,從而洞察用戶的需求及市場的情況。
對于外部市場信息,你可以通過以下途徑獲得:
1、如果你們公司的產品或服務是消費品、各種民用產品等,這些產品或服務大家都很熟悉,你完全可以把自己當做用戶,以用戶的角度考慮,我們的產品和服務滿足了哪些需求,有哪些需求沒有被滿足,對應的產品哪些方面是可以改進的。
2、你也可以問身邊的朋友、家人或相關群體看看他們對于公司產品或服務的看法,了解他們的需求,了解大家是怎么評價公司的產品和競爭對手的產品。
3、你也可以經常參加一些行業論壇、展會、看看競爭對手的網站來增加對于市場的了解。
4、你也可以跟著跑跑客戶,或聽聽業務的求職者怎么說市場的問題。
5、實在沒有機會接觸外部客戶,那通過和公司的市場、銷售、產品等部門多聊聊,來獲得相應信息。
但是請注意,懂業務僅有市場信息是不夠的,真正的業務思維是如何處理信息:
我們需要思考:
我們的用戶到底是誰?(就像你的人才畫像一樣,你需要描繪用戶畫像)
他們有哪些需求?
市面上的產品滿足了客戶的哪些需求?(我們往往關注競爭對手,而不是真正關注客戶需求)
還有哪些缺口?(雷軍說“站在風口,豬也能飛起來”,所謂風口,是指市場缺口,缺口是看增量市場,而不是看存量市場)
我們的產品是否能滿足這種缺口?如何設計產品?(基于用戶和市場來定義產品,而不是僅僅看技術,技術只是實現產品的手段)
誰才是真正的競爭對手?(比如,聯通和移動未必是競爭對手,真正的對手可能是騰訊)
我的品牌策略是什么?需要樹立怎樣的產品形象?(從小米NOTE2到小米MIX2,你思考小米的品牌形象和最初有哪些不同?)
對應的營銷推廣怎么做?用哪些渠道?
當你不斷的對以上問題找答案的時候,你開始形成用戶思維、市場思維的習慣,這個時候才真正進入懂業務階段。
有些人會說,我不是產品經理,也不是市場營銷人員,萬一我的思路是錯誤的呢?
其實,正確與否不重要,關鍵是養成這樣的思維習慣,首先便于你理解公司營銷工作的問題,以及對應的產品、供應鏈的問題,其次業務理解到一定程度,你甚至還能發現公司戰略和運營中存在的問題,同時也有助于形成后續的人力資源工作策略。因為只有這個時候,當你能看清楚公司的內外部環境,才有可能實施有針對性的人力資源策略。這也是大部分老板對HR不滿的根源。(當然責任并不都在HR)
這個時候,你對于業務的理解真正形成了閉環:
前端基于用戶和市場,你知道需要怎樣的產品,相應生成品牌策略、產品策略、渠道策略、促銷策略等;
中端基于你定義的產品,以及產品相應的數量、質量、成本、交期、工藝要求,也進一步明確了研發和生產的策略;
后端是你的支持系統,包括財務、人力資源、信息化建設等,保障戰略的有效執行。
頂層設計是你的法人治理結構,以及相應的管控模式、組織結構等。
這樣你就把整個業務價值鏈及管理價值鏈連接在一起。
(當然,以上這些還是工業化時代的產物,互聯網時代有很多的不同,我們這里只是為了把企業基本運作說清楚)
做由外而內的HR
當你開始考慮如何讓內部環境去適應外部環境,你不僅關注企業內部,如人才、文化、組織,并真正找到源頭——用戶和市場,去理解公司的市場環境和客戶需求。這個時候,你就形成outside-in的視角和習慣,成為尤里奇教授所說的——由外而內的HR。
來源:互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