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id="hh51f"><cite id="hh51f"></cite></p>

    <ruby id="hh51f"><mark id="hh51f"></mark></ruby>

      <p id="hh51f"><cite id="hh51f"></cite></p>

        <ruby id="hh51f"></ruby>
          <del id="hh51f"></del>

          <pre id="hh51f"></pre>

                    <pre id="hh51f"><mark id="hh51f"><thead id="hh51f"></thead></mark></pre>

                      補上短板完善養老保險“三大支柱”

                      2019-03-22 閱讀次數: 992

                      保障和改善民生沒有終點,只有連續不斷的新起點。從2013年起,社會保障已連續多年成為“兩會期間最關心的問題”,時代呼喚著多層次養老保障制度的發展與完善。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按照兜底線、織密網、建機制的要求,全面建成覆蓋全民、城鄉統籌、權責清晰、保障適度、可持續的多層次社會保障體系。今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到:推進多層次養老保障體系建設。近日,記者就這一話題采訪了兩會代表委員。
                        
                        有信心:
                        
                        養老保險基金仍有堅強支撐
                        
                        當前,與20年高速經濟增長相伴而來的是人口老齡化程度的迅速加深。根據國家統計局統計數據,2018年我國人口從年齡構成來看,60周歲及以上人口為24949萬人,占總人口的比重為17.9%,其中65周歲及以上人口為16658萬人,占總人口的比重為11.9%。2022-2030年,建國以來最大一波生育高峰對應的2.4億人口將進入60歲,國民養老需求和全社會養老負擔將隨之增加。
                        
                        在此背景下,如何推進養老保障體系建設?兩會代表委員們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我國的養老保險制度長期以來都是基本養老保險一枝獨秀。第二支柱企業年金啟動十余年,無論是覆蓋人數還是結余金額,十余年來進展有限。第三支柱在千呼萬喚中去年在全國三個地區試點稅延型商業養老保險,今年將對目標養老基金實施稅優政策。”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主任鄭秉文認為,進入深度老齡社會后,解決老年人養老金的充足性必須靠政府、企業、個人養老金三個支柱共同發力。”
                        
                        在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社會保障學會會長鄭功成看來,整個養老金體系中,能急老百姓所急,切實解決好老百姓現實困難的,第一位的是法定的基本養老保險,其次是企業年金,前者需要普惠所有老年人并不斷促進公平性,后者亦應當具有50%以上的覆蓋率,只有這樣才能保障老年人過上更好的晚年生活,并促使整個養老保險制度體系走向結構優化。
                        
                        對于今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的“既要減輕企業繳費負擔,又要保障職工社保待遇不變、養老金合理增長并按時足額發放,使社保基金可持續、企業與職工同受益”這一說法,鄭功成表示: “按照最新數據,目前我國企業養老保險基金累計結余4.78萬億元。加快全國統籌的步伐,以及國有資本劃轉,我們有理由樂觀,國家有能力確保這一制度可持續發展,讓老百姓信賴這個制度,讓他們絕對放下心來。”
                        
                        有挑戰:
                        
                        以“組合拳”提升企業年金參與率
                        
                        據人社部社保基金監管局發布的2018年三季度全國企業年金總體情況數據顯示,全國有84452家企業建立企業年金,參加職工人數為2352.26萬人,積累基金為14223.17億元。但是,與第一支柱的發展仍有不少差距。
                        
                        究其原因,有三個方面:第一,此前央企、地方性大型國企、外資企業、經營較好的民營企業大都建立了年金計劃,企業年金新增企業數量趨于減少;第二,在經濟增速放緩環境下,企業效益影響新建年金計劃意愿和能力;第三,鋼鐵、煤炭等行業正在經歷去產能調整,造成部分建立年金計劃的企業及其職工繳費減少或者中斷。
                        
                        對此,鄭秉文認為, “自動加入”是解決企業年金參與率滑坡的一劑“良方”。在企業“自動加入”后,國家層面不應忽視一系列其他改革配套措施。 “自動加入”應與其他配套措施一道,構成這輪改革的“組合拳”,促進參與率提升。
                        
                        “在第二支柱建設方面,企業年金“自動加入”政策如能出臺,將會成為企業年金突破瓶頸的關鍵,提高企業和員工參與企業年金的積極性,下一步應從幾個方面盡快完善相關政策。第一,要賦予參保人個人投資選擇權。第二,對目前的EET稅優政策要予以完善,2013年賦予個人稅優政策以后還存在一些遺留問題始終未能解決。第三,企業年金轉為商業年金產品后應考慮給予一定稅優政策。第四,擴大投資范圍和產品品牌,旨在提高收益率。第五,提高稅優比例及其激勵力度。為提高激勵性,企業年金稅優和繳費比例應進一步提高,盡量與機關事業單位職業年金一致。”鄭秉文建議。
                        
                        鄭功成表示,我國養老金體系第一層次基本養老保險繳費率的下調也為第二層次企業年金的發展提供空間,有利于養老金制度走向成熟、走向定型、走向多層次化。
                        
                        “要在企業年金上下功夫,一方面要鼓勵更多企業參加,同時應當借鑒德國的做法,讓低收入勞動者也能參加。德國政府采取財政補貼的政策,低收入勞動者一個月只要繳5歐元就能擁有一份到了退休年齡領取的企業年金,所以德國的企業年金覆蓋了50%以上的勞動者。我國也應采取措施鼓勵低收入者參加企業年金,包括農民。”鄭功成說。
                        
                        有機遇:
                        
                        商業保險可發揮養老保障功能
                        
                        建立和健全作為第三支柱的個人養老金,對于完善我國養老保險體系、提升國民養老保障能力具有重要意義。
                        
                        2018年5月1日,個人稅延養老保險在上海市、福建省和江蘇蘇州工業園區開展試點,試點期限暫定一年。然而,從調查結果來看,由于稅收優惠力度有限,推廣效果并未達到預期理想程度。
                        
                        全國政協委員,對外經濟貿易大學保險學院副院長、教授孫潔認為,存在的問題主要集中在三個方面:在產品方面,一是稅延優惠政策適用產品品種較為有限,市場上有大量可切實解決客戶養老難題、深受消費者喜愛的優秀年金保險產品,但并不能享受到稅延政策。二是稅延額度較小,6%或1000元每月的抵稅額度對中高收入人群的吸引力顯得尤為不足;領取階段稅率較高,對個人達到規定條件時領取的商業養老金收入,25%部分予以免稅,其余75%部分按照10%的稅率繳納個人所得稅,這對于投保人而言節稅效果有限。在銷售方面,稅延養老險產品未在全國大范圍鋪開,銷售范圍受到較大限制,僅有極少數人群能享受到該項政策福利。在運營流程方面,該產品后續運營主要依托于中保信平臺,憑證生成、客戶信息保全等操作流程較為復雜,需要保險公司、投保人及投保人所在單位之間的配合,增加了投保人的操作難度,使投保人的節稅體驗打了折扣。
                        
                        基于此,孫潔建議,應加大稅延型商業養老保險政策力度,使更多人能夠享受到該項政策福利,從而促進商業養老保險發揮對社會保障體系的補充作用,對提高國民老年生活水平、實現老有所養做出更大貢獻。 “第一,建議擴大稅收遞延政策適用產品范圍和地域范圍。第二,建議在操作層面上適當提高稅收優惠力度,理順相關參與方的信息銜接和溝通。”孫潔說。
                        
                        全國政協委員、原中國保監會副主席周延禮表示,未來養老保險第三支柱的發展空間巨大, “養老保險產品要服務于社會經濟發展,尤其是稅延型養老保險產品,應加大推廣和營銷力度,更好地發揮保障作用。”
                        
                        周延禮認為,目前,長期保障型保險產品占比只有20%左右,談不上作為一種商業型保險來承擔第三支柱責任。實現商業保險為養老第三支柱發揮作用的目標還任重道遠。做好養老保險產品的設計,要立足長遠,做好統籌安排。另外,要跳出稅優型養老產品范疇,一些儲蓄型養老保險產品也可作為第三支柱的一部分。
                        
                        此外,周延禮還建議,商業保險在建立多層次養老社區方面可以有效發揮作用,希望能結合保險業的資金特點、資產特點、業務特點給予政策支持,鼓勵保險資金投入到多層次養老保險社區建設。

                        <p id="hh51f"><cite id="hh51f"></cite></p>

                        <ruby id="hh51f"><mark id="hh51f"></mark></ruby>

                          <p id="hh51f"><cite id="hh51f"></cite></p>

                            <ruby id="hh51f"></ruby>
                              <del id="hh51f"></del>

                              <pre id="hh51f"></pre>

                                        <pre id="hh51f"><mark id="hh51f"><thead id="hh51f"></thead></mark></pre>

                                          婷婷综合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