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12-20 閱讀次數: 3311
近年來,江西省大余縣圍繞就業創業工作大局,積極落實各項就業政策,強化就業創業扶持手段,以實現廣泛充分就業為主題,夯基礎、建機制、強服務,提能力,促進更高質量和更充分就業。今年1至9月,城鎮新增就業2181人,就業困難人員就業213人,新增轉移農村勞動力2786人,有就業能力零就業家庭就業率達到100%;創業貸款發放1758筆,金額2.4億元,帶動4600人就業;開辦免費就業創業培訓及技能培訓63期,共計培訓2603人;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3.63%以內,城鎮零就業家庭連續5年實現動態消零。
一、 抓宣傳,轉變就業觀念
通過招聘會、宣傳欄、流動彩車等多種形式,加強職業道德、擇業技巧、崗位要求等方面的宣傳教育,引導勞動者正確認識自我,積極面對現實,摒棄端“鐵飯碗”“等靠要”“眼高手低”等擇業思想,樹立從事非全日制工、鐘點工、臨時工、季節工等靈活形式工作也是就業的觀念,樹立競爭就業、職業平等、勞動光榮的觀念。同時積極宣傳促進就業的政策,擴大優惠政策的公眾知曉度。用好大余廣播電視臺、大余政務網、微信公眾號、信息宣傳欄等有效形式和手段,把優惠政策送到用工單位和就業人員手中,確保各項就業政策落實到位,有效促進就業工作。
二、 抓統籌,落實部門職責
把就業工作納入經濟和社會發展優先目標重點考核,就業資金優先籌措,重點安排,日常工作優先統籌,加強領導,全力支持和落實就業優惠政策,推進就業工作,幫助解決工作中存在的困難和實際問題。加強就業工作領導小組的工作力度,定期召開就業工作聯席會、調度會,研究解決就業工作中存在的問題,確保各項政策落實到位。建立健全部門之間的聯系協調機制,各相關部門協調配合,突出重點,找準難點,充分發揮各自優勢和特色,開展多領域、多形式的專項推進。
三、 抓分類,建立扶持體系
解決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是一個重點,主攻方向是大力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現代農業示范園、家庭農場、第三產業、開發公益性崗位,提供更多的就業崗位。加強對創業項目選擇的政府引導,發改委部門建立大中型項目庫,民營企業局、就業局建立小微創業項目信息庫,建立項目信息發布、咨詢服務、項目評估的平臺,為創業者找準創業門路、選準創業項目提供實實在在的幫助。同時建立統一、高效、公平的創業就業扶持政策體系,對國家現有創業擔保貸款、免費創業培訓、高校畢業生實習補貼、公益性崗位、穩崗補貼、大學生一次性創業補貼、社保補貼等促進就業的配套政策落實到位、強化政策宣傳,堅持公開、公平原則,做到門檻統一、條件一致、標準統一,同等條件同等對待。加大扶持創業促進就業的融資體系建設。在原有單一的財政供養人員擔保、房屋產權抵押可擴大至林權、經營場地所有權、農民財產性收入權屬抵押、創業集群成員相互擔保。
四、 抓培訓,提高競爭水平
培訓是就業的前提,就業是培訓的目的,該縣進一步加強創業培訓和農民工技能培訓。一是分發揮梅關職業中學的作用,整合并充分利用好就業訓練中心等縣內培訓資源;二是加強對外來培訓機構資質、硬件條件、培訓能力的審查監管,建立科學的培訓效果的評價體系,加強就業培訓的招標管理;三是培訓形式與培訓內容要因需制宜,與本縣勞動密集型企業用工需求相銜接,與發展現代農業和產業建設相銜接,與六大攻堅戰和人力資源市場需求相銜接。開展“訂單培訓”和“菜單培訓”,優化學制,提高創業和技能培訓的針對性、實效性和產業培訓的時效性、農民工技能培訓的季節性;四是聘請專家對創業能人進行企業管理與市場營銷方面的培訓,提高他們的經營管理能力;五是強化創業意識、創業理念和青年人群體的擇業觀念教育。同時,在全縣范圍內搭建崗位對接信息平臺,強化從業人員技能培訓,有針對性地滿足項目的用工需求。
五、 抓體系,強化工作考核
建立健全基層就業公共服務平臺,形成縣、鎮、村三級服務體系。落實場所、人員、經費等問題。向轄區內勞動者和用人單位提高創業就業公共服務。切實加強各鄉鎮勞保所建設,配齊配強工作人員,在農村、街道、社區聘用勞動保障協理員,將服務送進千家萬戶。同時增強服務意識,從簡化手續、優化程序、減免收費,提高效率等方面入手,大力推進良好的創業環境,為創業者提供便捷優質高效的服務。強化工作考核,建立健全創業促就業工作考核機制,將培育勞動密集型企業、新增就業人數、創業擔保貸款、技能培訓等創業促就業指標納入年度目標責任考核,嚴格獎懲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