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12-02 閱讀次數: 1587
多地立法大幅度增加生育假天數,不僅是落實支持配套國家三孩政策的體現,也是重視女性生育權益、健康權益的折射。
延長生育假,第一受益者無疑是職場上的產婦,其身體到心理都會獲得更為充分的休養時間,有利于產后恢復。第二受益者就是新生嬰兒,既能獲得媽媽陪伴照顧,也便于獲得母乳喂養。另外,也能減輕家庭撫養嬰兒的壓力。當然,也有利于鼓勵生育,助力國家優化人口結構,促進人口長期均衡發展,確保國家人口戰略的實現。
不過,延長生育假雖然好處不少,帶來的現實問題也不容忽視。首先帶來的問題是,有可能增加部分企業用工成本,繼而加劇女性就業難。
很多企業的用工成本相對穩定,而女性職工較長時間休生育假,其工作就得有人來做,企業要么招聘新員工,要么讓其他員工加班,這都會增加企業成本,那么部分企業就不愿招聘女性。
某招聘機構發布的《2017中國女性職場現狀調查》報告顯示,七成受訪者感受到就業性別歧視,兩成女性稱就業遭嚴重性別歧視。這說明就業市場的性別歧視不容忽視。之所以出現這種情況,原因之一是女性需要生孩子、休產假。如今進入三孩時代,女性休產假的機會更多,當生育假再延長,恐怕某些企業更會歧視女性。
所以,在立法延長生育假的同時,必須拿出配套措施消除職場性別歧視。首先,應該進一步通過政策法律禁止用人單位歧視女性。2019年,國家9部門曾印發《關于進一步規范招聘行為促進婦女就業的通知》,其中禁止招聘環節限定性別。但實際落實效果不理想,企業“隱性歧視”仍然禁不住。下一步應加強立法禁止歧視女性。
其次,要建立各方“成本共擔”機制。職場用人單位歧視女性的主要原因是女性生育休產假帶來的成本問題。只有合理化解這個成本,才能從根本上消除歧視。
筆者以為,這個成本需要國家、企業、女性共同分擔,其中,國家應通過減稅、獎補等務實措施為企業降本;企業要承擔社會責任,分擔部分成本;女性恐怕也要適當讓利。
延長生育假之后,有必要對女性就業情況進行全面監測,根據監測情況不斷調整政策措施,切實解決女性就業中存在的性別歧視。而為企業降本,不應該是“大水漫灌”,而是應該利用大數據等技術實施精準操作。對于“成本共擔”后仍歧視女性的企業,則要依法追究企業及相關責任人的責任。這需要提升女性的取證、維權意識。
總之,延長生育假后,“立法禁止+成本共擔”是防范職場歧視女性的兩大支撐,缺一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