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1-10 閱讀次數: 1498
01
對“表里不一”的事看破不說破。
“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
那些或笑盈盈、或頤指氣使的迎來送往,那些加班加點、不辭辛勞地付出,歸根結底,莫不是為了升職加薪。
君子愛財,取之有道,也屬天經地義。然而,表里不一的言行舉止,卻彰顯了人性中最大的惡。
《莊子外物》中講述了一個“誦經掘墓、濫用詩禮”的故事:儒士表面上運用詩書而暗地里卻在盜挖墳墓。大儒在墳墓外“望風”,小儒在內盜掘,為了將死人嘴里的寶珠完好無損地挖出來,還用上了鐵錘。
人在職場,很多人都不乏光鮮亮麗的一面,他們或是出口成章,或是專業技術過硬,或是對誰都熱情大方,但光鮮亮麗的外表下,卻只剩追名逐利之心。
這樣的人,就如同寓言故事中的“大儒”,“神圣”的外表下,卻是不堪入目的丑惡。
為了贏得領導的信任和器重,他們時常把別人的功勞苦勞都占為己有;為了排擠對手,他們常常“告黑狀”,打“小報告”。
明面上的規章制度,他們要求別人必須不打半分折扣地遵照執行,而自己卻時常“當面一套,背后一套。”
這種“兩面人”的做法,這些“表里不一”的行為,無不彰顯了一個人唯利是圖的野心、錙銖必較的格局,是典型的“面善心黑”之人,對于他們的所作所為,一定要透過現象看本質,才不至于成為被利用和被欺辱的對象。
02
對“好大喜功”的事看破不說破。
人在職場,一文不名的時候,成天只顧埋頭苦干,很是踏實。一旦小有成就之后,有的人就志得意滿,有點飄飄然了。
《莊子達生》中講述了一個“齊桓公見鬼”的故事:齊桓公在沼澤地打獵遇到了“鬼”,由此一病不起。深諳心理學的皇子告敖深知,這只不過是齊桓公的心病所致,齊桓公日夜擔憂的就是不能成就霸業,才會草木皆兵。
由此,告敖專門找齊桓公聊“鬼”,并告訴他大澤里的鬼叫委蛇,遇見了這個“鬼”的人就意味著能夠成就霸業了。如此一來,齊桓公的病立即消失得無影無蹤,還恨不得多見幾次鬼。
當一個人開始“好大喜功”,言行舉止便出現了偏激。齊桓公是如此,妄想長生不老的秦始皇也是如此,他聽信方士的建言,給予他們大量的錢財,以求找到永生仙丹,但至死都未能如愿。
“好大喜功”的結局,無非就是讓所有人見證自己的愚蠢和無知。
如同《皇帝的新裝》中,當一絲不掛的皇帝走上街頭時,眾目睽睽之下,總會有一個“無知”的小孩,揭露真相。
所以,如果一個小領導時常“裝腔作勢”,不懂裝懂,還聽不進任何意見時,不如就讓其“自得其樂”吧。當然,也有人會如同告敖一樣,恰如其分地迎合上司,但真正聰明的人,懂得避而遠之,也會時刻警醒自己,別犯同樣的錯誤。
因為,謊言總有被戳破的一天。
03
對“故作姿態”的事看破不說破。
人在職場,求人不如求己。
不要以為處在一個團隊中,有著分工合作的關系,其他人就會天經地義地幫你,真相是,大多數人巴不得你出丑,被“掃地出門”。
窮困潦倒的莊子有一次向監河侯貸粟,監河侯卻開了個空頭支票“等收取了封邑稅金再借。”這種故作姿態,其實就是“見死不救”。
莊子很是氣憤,他又用一個故事回懟了監河侯,道路上的一條魚快干渴死了,請求路人施以斗升之水,但路人卻大談西江之水,要引西江之水來就它。這種毫無誠意的幫助,除了炫耀,就是最無情的挖苦了。
人在職場,有太多“故作姿態”的人和事。
比如,一個方案在執行過程中,出現了小挫折、小插曲,急需領導從中斡旋,并主動承擔其相應的責任,以確保方案的最終實施。但出于“明哲保身”的考慮,很多人會選擇“甩鍋”,還美其名曰,讓做事的人“放手去干”。
可一旦方案執行后,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就又會涌現出很多“搶功勞”的人,一個個都不再謙虛,都說自己如何把好定位、盡好指責,獻計出力。
這種兩面三刀的做法,最令人氣憤。但無恥之人,是沒有下限的,你若是撕破臉與之纏斗,只會是浪費時間、精力和心情,愈發被無恥行徑所傷害。
因此,凡事不妨多長個心眼,不需要他人“給人情”,也無須放低姿態,以求與他人達成合作。相互尊重,彼此坦誠是最起碼的合作前提。
若對方沒有誠意,那就寧可舍棄吧。
04
結束語:
職場中,不同性格的人,為了能夠穩穩地立足下來,常常會有各種各樣讓人意想不到的“小動作”、“大動作”。
而無論他們耍什么心計,有多深的城府,作為一個老實本分的打工人,唯有靠自己,將本職工作做到完美、無可挑剔;靠自己坦誠包容的胸襟和氣度,贏得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