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6-21 閱讀次數: 1719
記者: 在大眾創業、 萬眾創新蓬勃發展的背景下,如今高校畢業生自主創業的現狀是什么樣的?
莫榮:我們的一項調查發現,從性別來看, 目前自主創業的高校畢業生以男性為主,約占75%,但女性的比例有逐年提高的趨勢;從專業分布來看,自主創業高校畢業生的專業分布相對集中在工程和應用學科。文、史、哲和數、理、化等專業的畢業生非常少;從創業動機來看,高校畢業生創業以發展型、主動性創業為主。因 “未找到合適的工作”而被動創業的比例僅占7%左右。
通過調查統計發現,高校畢業生首次創業的知識來源渠道主要是 “創業實踐”(47.9%) 和 “實習與兼職活動” (37.6%),來自創業教育和培訓的渠道占比較低。高校畢業生認為,對自主創業幫助最大的活動是“假期實習/課外兼職” (40%以上), 選擇“學校和政府提供的創業培訓和咨詢” “大學的模擬創業活動” “大學的社團活動”比例差距不大, 各約占12%, 但比例有所上升。
記者:當前高校畢業生自主創業面臨哪些困難?
莫榮:首先,資金短缺是高校畢業生首次創業面臨的主要困難。創業融資渠道不通暢,有過成功融資經歷的高校畢業生比例不足20%,且這5年來比例沒有明顯增加的態勢。調查中選擇 “稅費過重”困難的比例下降,說明國家對高校畢業生自主創業的減稅扶持政策發揮了一定的作用。
其次,自主創業的高校畢業生抗風險能力低。 創業形式有51.4%是個體工商戶, 注冊資金在5萬元以下的約占50%,自主創業高校畢業生的抗經濟風險的能力有限。不論是創業資金還是員工來源,他們大多數依靠親友,來自社會的扶持力度較小。其中農村戶籍高校畢業生自主創業的資金來源渠道更加單一,主要依賴家庭。
最后,創業者素質有待提高。高校畢業生在首次創業前接受創業教育和創業培訓的比例較低,其創業素質和創業能力總體上還有很大提升空間。自主創業的高校畢業生認為自己最需要提升的職業素質是 “創新意識” (32.5%) 和 “合作意識” (30.4%),39.2%的畢業生認為自身最需要提升的創業能力是 “心理調適”能力。
促進創業政策成效顯著政策回應度需進一步加強
記者:政府制定的促進高校畢業生自主創業的政策,取得了哪些效果?
莫榮:首先,創業比例逐年提高。畢業半年后的自主創業比例從2011屆的1.6%迅速上升到2015屆的3.0%。 畢業3年后由受雇工作轉為自主創業的比例也同樣提升約1.4個百分點。 數據表明, 促進高校畢業生自主創業的政策對創業熱情的激發程度較高。
其次,創業質量逐步改善。高校畢業生自主創業存活率 (畢業半年后創業、畢業三年后仍然創業的比例)不斷提升。高校畢業生自主創業的收益較高,超過70%處于盈利狀態,且營利能力向好。自主創業高校畢業生的收入水平高于受雇全職畢業生,且二者差距呈進一步拉大的趨勢。
最后,創業環境逐步改善。高校畢業生認為創業總體環境 “較好”和 “很好”的比例分別提升了7.8和3.2個百分點。 以 “創業孵化器”作為創業載體的占比呈明顯上升趨勢, 這得益于2012年之后政府將創辦大學生創業園、產業園和創業孵化器作為以創業帶動就業的重要舉措。
需要注意的是,促進高校畢業生自主創業的政策回應度需進一步加強。 這體現在,高校畢業生對政策的知曉度較高,但了解不深入。根據調查統計,約35%的高校畢業生對政策 “不太了解”, 約26%的畢業生對政策了解程度 “一般”。
數據顯示,高校畢業生享受放寬市場準入政策和改善行政管理政策的比例高一些,突破了50%;接受創業培訓和創業教育扶持政策的比例較低, 在25%-31%之間。 但從發展趨勢看,所有創業扶持政策的享受比例在這幾年都有了非常明顯的提高。 整體而言,高校畢業生對各項創業扶持政策的滿意度平均在20%左右,不超過40%,其中對放寬市場準入政策的滿意度最高,其次為行政管理改善政策。
針對痛點完善政策加強政策評估和風險管控
記者:李克強總理要求進一步深化 “放管服”改革,通過營造更好營商環境,打造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升級版。您認為未來促進高校畢業生自主創業的政策如何升級?
莫榮:首先,要完善相關實習制度,重視創業實踐。高校畢業生的創業能力不可能僅僅通過理論學習獲得,需要通過各類社會實踐活動提高。為此,政府需要完善相關實習制度, 制定大學生參加實習的相關法規,保障學生在實習和創業實踐過程中的合法權益;積極搭建高校畢業生創業平臺,提供創業實踐機會, 讓他們真正在實習中鍛煉自己,積累工作經驗,提升創業能力;加大對大學生創業園、大學生創業孵化器等的服務功能的開發力度,積極搭建創業橋梁,為大學生提供創業基金申請、 稅務、 人力資源、法律咨詢等一系列服務, 使之真正發揮作用。
第二,要進一步加強創業教育和創業培訓。加強創業教育和創業培訓一方面需要加強師資隊伍建設,增加有實踐經驗的創業教師比例;另一方面要積極探索創業教育模式,將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相統一,通過校內外實踐基地為學生提供實踐條件,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
第三,要完善創業融資政策,開拓創業融資新渠道。為解決高校畢業生自主創業資金短缺問題,鼓勵創業擔保貸款機構工作人員進入校園,為高校畢業生的創業融資問題提供咨詢指導,解答有關創業融資的法律法規、融資程序和國家鼓勵性政策等,同時應當創新互保或由高校擔保等方式,為大學生提供服務。此外,鼓勵天使投資和風險投資進入高校創業園,鼓勵并規范眾籌融資等模式。
第四,要完善政策評估,注重風險管控。政府有關部門應完善政策評估機制,進行高校畢業生創業情況和創業效果的跟蹤調查,為科學決策和政策完善提供客觀依據。還需要關注一些群體的創業行為及其失敗后可能引起的社會風險。如農村戶籍高校畢業生的創業比例越來越高,但是融資渠道相當單一,多依賴于“信用卡透支” “親友投資”和 “民間借貸”。一旦創業失敗,不僅個人沒有收入,而且可能會導致整個家庭致貧,應引起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