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8-24 閱讀次數: 1270
浙江湖州,是國務院批準的全國首個建設生態文明先行示范區的地級市。在新時代,湖州如何推進鄉村振興戰略落地?
發展離不開人,鄉村發展更是如此。湖州圍繞打造鄉村振興戰略示范區,通過“一院一網一聯盟”建設,大力推進鄉村振興人才引進培養,為鄉村振興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撐。
創建湖州農民學院
漫步在湖州的田疇沃野,金燦燦的稻穗躍入眼簾,放眼望去,農機馳騁田間,綠色農業、標準化生產漸成潮流……
而這,得益于新型職業農民培養的“湖州模式”。早在2010年,湖州就建立了首家農民學院,立足農村新產業新業態,綜合開展“學歷+技能+創業+文明素養”教育教學,實現農民學歷“中職+大專本科”梯度推進,大力培育電商、民宿、生態農業等特色產業的新型職業農民。
與此同時,農民學院將“雙創”能力的培育放在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的突出位置,以實際生產為導向開展有針對性的創業培育,鼓勵開展眾創眾籌,探索組建創業聯盟、創業創新團隊。以創業基地為載體,在全市范圍內開展“農民大學生創業培育工程”,通過委派一批專家和技術人員定點定期指導,有力提升創業業績和創業能力。
在吳興鋒盛家庭農場,農場主費明鋒從2007年開始從事湖羊養殖,通過10多年的奮斗,他從一名門外漢變身為湖羊養殖大戶,養殖規模也從最初的200多頭,發展成為現在的3000頭以上。更在全省率先建立了“湖羊——玉米”種養結合循環示范基地,實現廢棄物資源化利用。作為農民學院首批大學生,費明鋒受益匪淺,自己的家庭農場也被認定為省級示范性家庭農場。
現如今,像費明鋒一樣,越來越多的農戶開辦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據統計,湖州農民學院累計培育農民大學生6000多名、碩士90多名。全市累計認定65家農民大學生創業基地。
開辟專項引才網絡
國家“千人計劃”專家傅衍領銜的家禽育種產業化模式、外國專家高天成領銜的“洋家樂”發展模式……在湖州廣袤的農村,一批批引進人才來到這方創新農業發展模式的“試驗田”,干得如火如荼。
農業發展,農村振興,農民致富,單靠現有農村的人力資源是很難實現的,現代化的農業技術無法普及,現代化的市場運作無法實現,金融無法有效提供支撐,互聯網無法充分發揮優勢,對農業農村的發展制約明顯。鄉村振興需要更多懂農業、懂技術、懂市場的專業人才的加入,來支持農村建設和農業發展。這些人才在哪里?必須引進人才。
早在2008年,湖州就在全省率先啟動高層次人才引進計劃——“南太湖精英計劃”,其中,特別開辟美麗鄉村人才引才通道,將現代農業單獨作為“南太湖精英計劃”引才專項,大力引進農業領軍人才。
2016年,已成為國內物聯網領域前沿專家的沈杰毅然辭去行政職務,回到故鄉菱湖鎮,針對傳統漁業痛點,一手創辦起湖州慶漁堂農業科技有限公司,搭建起匯集養殖戶、飼料廠商、銷售檔口、金融機構等相關方的物聯網平臺,從養殖、銷售、融資等環節重構漁業生態。
自從用上了高效便捷的物聯網技術,菱湖鎮千豐村養殖戶章利恩跟其他千余戶養殖戶一樣,嘗到了物聯網模式下養魚的甜頭。“不僅晚上起夜少了,第一年每畝的效益還提升了680元,這是以前想都不敢想的事情。”章利恩說。
隨著“南太湖精英計劃”的不斷提檔升級,越來越多的農業領軍人才來到湖州。截至目前,已集聚了50多名農業領域的農村雙創人才。
強化市校合作聯盟
金農生態農業園位于八里店省級現代農業綜合區,擁有1080畝的精品瓜果蔬菜。在瓜果大棚里,浙大教授汪炳良帶領的專家團隊正在認真查看瓜果長勢,記錄相關數據。
“農推聯盟為我們農戶送來了技術,有時專家的一條小小建議,放在實際種植上,都能為我們解決很大的難題,加上本地專家的經常性輔導,企業發展是越來越順。”農業園負責人施星仁說起新技術對企業帶來的變化,興奮中透著自豪。
施星仁口中的農推聯盟就是農業技術推廣聯盟。2009年,湖州持續深化與浙江大學戰略合作,共建浙江大學湖州市南太湖現代農業科技推廣中心。2011年,湖州建立了湖州市現代農業十大主導產業聯盟(農推聯盟),實行“1個高校院所專家團隊、配備1個本地農技專家團隊、聯結N個現代農業經營主體”。
“農推聯盟著重圍繞農業科技創新、農業成果轉化和農業技術示范三大基地建設,選育新品種,引進、消化、吸收和集成國內外先進新技術成果,示范展示新品種、新技術、新機具、新設施、新模式,輻射并帶動周邊企業和農民,引領現代農業發展。”湖州市農業局技術處相關負責人表示,聯盟建立以來,推動農業科技成果的落地轉化和示范,讓大批農產品經營者嘗到科技的甜頭。
此外,高校科技單位專家與本地農技人員的廣泛合作與交流,彌補了湖州市部分現代農業“缺人”的尷尬,同時為本地農技人員學習、鍛煉、培養提供了良好機會,有效地促進了本地農技人員的快速成長與農技隊伍素質的整體提升。
科技人才資源下沉,打通了科技興農“最后一公里”,把“實驗室”建在田間地頭,將先進的技術,直接注入田間地頭。
----中國人事報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