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10-28 閱讀次數: 1862
近日,“工作性價比公式”上了熱搜。一位網友曬出了一種計算工作性價比的公式,并表示計算出的最終結果<0.8就不幸福,>1.5說明工作已經很爽了,>2.0代表有份神仙工作。對于這一熱搜話題,你怎么看?記者采訪了多位市民,收集到了不同的觀點和看法。
計算公式
涉及薪水、環境、時長、通勤
一些職場人常常戲稱:錢多事少離家近的工作很幸福。從該公式上看,影響著工作性價比的也是幾大因素:薪水、環境好壞、工作時間和通勤時間。來看看這個工作性價比公式是如何計算的。
工作性價比=平均日薪×綜合環境系數/35×(工作時長+通勤時長-0.5×摸魚時長)×學歷系數
關于公式中具體各系數計算如下:
平均日薪=月薪÷21.75天
綜合環境系數=工作環境系數×異性環境系數×同事環境系數
工作環境系數:普通環境系數為1.0;偏僻地區或郊區的工廠偏僻地區或郊區的工廠、工地、艱苦戶外等工作環境,系數為0.8;工廠、工地、艱苦戶外等工作環境系數為0.9;CBD、體制內等工作環境,系數為1.1。
異性環境系數:周圍好看的異性不多不少,系數為1.0;周圍沒有好看異性,系數為0.9;周圍很多好看異性,系數為1.1。
同事環境系數:周圍基本上都是普通同事,系數為1.0;周圍腦殘同事較多,系數為0.95;周圍優秀同事較多,系數為1.05。
工作時長=下班時間-上班時間
通勤時長=上班通勤+下班通勤
摸魚時長=不干活時長+吃飯時長+午休時長
學歷系數:專科及以下學歷系數為0.8;普通本科學歷系數為1.0;211/985本科學歷系數為1.2;普通碩士學歷系數1.4;211/985碩士學歷系數1.6;普通博士學歷系數1.8;211/985博士學歷系數2.0。
這個指標給出的結論是:如果你工作性價比>2.0,就是神仙工作;>1.5的話工作還不錯;而<0.8,慘到建議直接辭職。
現身說法
工作性價比哪能靠數據衡量
職場人對這份工作性價比公式,是怎么看待的?記者采訪了多位市民,收集了一些觀點和看法。
市民唐女士是巴南區一家建筑公司的預算員,她根據這份公式算出來的工作性價比竟然只有0.95。距離網友們所說的“<0.8就不幸福”的數值已經相差不遠,但唐女士并不覺得自己不幸福。唐女士說:“工作帶來的一些成就感、晉升空間是公式里沒有提到的,工作的性價比我認為很多都不是能靠數據和公式來衡量,考慮的會有很多很細。”
鄧女士是一名設計師,她根據公式算出的結果是1.5,她說,自己占優勢的地方在于薪水和離家近,上下班步行就可到公司,但她認為,她對這份工作的幸福感不僅僅是如此,還有領導的管理氛圍,團隊都比較優秀,以及和同事相處很融洽等等,“并不是說這一計算定律完全不對,而是這反映出這個公式忽視了很多其他問題,當算著玩兒,娛樂下還是可以的。”
“我的上班通勤時間每天需要3個多小時,按照公式來計算,這3個小時時間完全浪費了。”從事教師工作的范女士說,如果家里沒有老人的幫襯,她肯定會找一個薪水不錯又離家近的工作,而她目前孩子有家人照顧,自己除了工作待遇外就可以將單位性質、個人的發展,以及教育出來多少好學生帶來的成就感等計算在工作性價比的范圍里。范女士認為,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職業價值觀,怎么衡量一份工作的性價比,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
楊燦在我市一家知名制造企業上班,他算來下的結果是1.2,但他說,要是換作在兩年前沒有漲薪之前,說不定算下來的結果會低于0.8,現在就只是通勤時間有點長而已。楊燦大學畢業就在這家公司,最初月薪不到3000元,但他一直沒有選擇跳槽,“如果將工作僅看成是出售自己的時間、換取生活所需的一種途徑,可以這么機械化的計算性價比,但我認為還是要更重視自己的個人成長,所以我一直沒有跳槽,最終換來的是每年都有不錯的加薪。”
網友聲音
@每天只花兩百塊:這個公式不科學,摸魚系數分太低了。
@雷聲:這種只看眼前收入,不考慮個人成長和發展前途的算法,是打零工的思維方式,太短視了!
@涵哥:何以解憂,唯有暴富。幸福取決于在相同工作時長中薪資的高低。
@仙人掌仙人球:這個公式大家娛樂一下即可,畢竟很多東西沒辦法用數字衡量,很多變量也沒考慮在內(比如福利、成長性、穩定性、工作壓力、人際關系等)。
@Li:挺有意思,算了一下4.89。感覺這個公式其實還漏了個重要的數值吧,應該跟職業發展機會相關。
專家點評
公式計算工作性價比太片面
“工作性價比公式”得高分的人也有因工作心情爆炸的時候,得低分的人也有成就感滿滿的時刻,工作的幸福感,真的能夠如此量化嗎?重慶市社會心理學會常務理事、生涯規劃與職場發展顧問譚剛強認為,工作其實也是一個成長過程,除了收益外,今天的工作得到的成長機會、工作思維方法等,可能比帶來的收入對今后的職業成長、幸福感和獲得感帶來的收獲會更大。因此,用單一的數字來判斷工作性價比,可以說是陷入到一種庸俗取巧主義當中,確實人人都想少做事、多得錢,覺得這樣的工作很劃算,但是這種“劃算”實際可以看作是取巧性的計算。
“錢多,事少”很容易讓人陷入到“躺平”的狀態里去,時間久了,青春也就慢慢消耗了。所以,公式計算工作性價比娛樂一下可以,但要將其當成職業指南或者評價標準顯得有些片面。